孙宝国:扎根传统饮食文化 让科普与科创“比翼齐飞”
发布时间:2018-04-12 13:15:33 |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 作者:王城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
“声称无添加,王婆在卖瓜,到底加没加,谁来监管它?合法添加剂,从未出问题,安全又合理,无须去质疑……”扫一扫孙宝国院士名片背后醒目的二维码,一首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的千字诗便映入眼帘。这首已为许多百姓所熟识的有关食品添加剂的科普诗,是新当选全国政协委员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自己利用闲暇之余创作的,他认为“做科普是一种责任”,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播种”科普的种子。
做科普是科学家的责任 专家要“擅长什么讲什么”
据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2016年,孙宝国第三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与以往获奖不同,这次获奖却是一本科普书籍《躲不开的食品添加剂》。作为一位院士,缘何多年来执着于食品安全领域的科普工作?为何哪怕面对公众的不理解而挨“拍砖”的逆境也不退缩?在孙宝国看来,做好科普工作和科学创新同样重要。
“公众对食品添加剂的误解造成的社会恐慌,已经影响到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科普工作是扛在肩上的责任”,面对当时食品添加剂被当作食品安全“替罪羊”的问题,作为一名食品领域的科学家,孙宝国深感责任重大的同时也深深地认识到,普及食品添加剂科学知识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而要想做好科普工作,除了要找到大家对食品添加剂误解的症结所在,还要注意科普的方式和方法。
“科技创新跟科学普及是创新发展的两翼,也就是说,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缺一不可。而科普工作需要谁?依靠谁?要靠谁做?要靠专家做。”孙宝国强调专家做科普的必要性。
专家应该如何作科普呢?孙宝国说:“擅长什么讲什么。要有虚心学习的态度,在其他领域,专家也是科普的对象;对自己不熟悉、不了解的领域,还是要以小学生态度来学习。科普时,一定要结合自己的科研工作或者自己的科研成果来做科普,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做科普。知道的、明白的讲,不知道的不讲。”
同时,他强调,专家在作科普时要跳出“科研模式”,用老百姓觉得浅显易听得懂的语言,把高深的道理讲好。在长期与公众的交流中,孙宝国总结了大众易于接受的科普方式,“讲的干巴巴的、深奥难懂的,讲不到老百姓心里去,大家也不愿意听。做科普就应该深入浅出,讲大实话、讲真话,让老百姓听得懂、记得住。”谈到“易懂”,孙宝国又进一步介绍了易懂的程度与人群的定位,他表示,现在科普工作还在不断进步发展,未来会让更多的人听懂、弄明白。
食品行业高质量发展 不能只注重科创而忽视科普
“科普还是要注重方式和内容,要抓住热点问题,解惑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孙宝国说,在《躲不开的食品添加剂》中所设的118个问题,正是各个院校学生深入百姓中,在一万多份实地问卷调查中梳理出来的。对这些问题进行回答以及科普需要汇集众家之所长。此书正是集北京工商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福州大学、浙江万里学院等6所院校,9位专家的智慧而成。每位专家都在自己最擅长的部分做科学普及工作。“科普内容一定要准确。科普,不是学术交流活动,而是科学普及活动,讲出来的必须是是正确的。”孙宝国如是说。
“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密不可分,食品行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不能只注重科创,而忽视科普。”对此,孙宝国深有感触地说,不管是对于食业发展还是科研工作者本身,科普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全民科学素质提升了,解决了疑惑和误解了,食品才能稳定健康地发展;同样,对于科研工作者而言,在做科普的过程中,有利于发现好的科研选题,进而反推科研活动的精准立项和展开。”孙宝国分享了自己的切身体会。
消费者“谈‘添’色变” “不添加”“零添加”成噱头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注意到,孙宝国院士今年两会上带来的两个提案之一是“禁止在食品标签和广告中使用‘不含食品添加剂’等字样的建议”。
孙宝国对此表示,当前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总体平稳,持续稳中向好。但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并没有完全恢复,食品安全感依然不强,“让人民吃得放心”任重道远。许多人最放心不下的是食品添加剂,一些人“谈添色变”,青睐标示“无添加”“不添加”的食品。“食品安全对人民群众心理健康的伤害不亚于对身体健康的危害。有的人没有吃出病来,但已经快吓出病来了。”孙宝国说。
孙宝国表示,食品添加剂,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使用食品添加剂是保障食品安全、提升食品质量和食品创新发展的客观需要。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食品产业,没有食品添加剂也不可能有食品安全。但许多消费者还没有了解到食品添加剂在保障食品安全、提升食品质量和健康水平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存在“谈添(食品添加剂)色变”的问题
为什么会“谈添色变”?孙宝国分析,主要原因如下:
舆论的误导造成了人们对食品添加剂的错误认识。“二氧化碳是啤酒、汽水、可乐等饮料的防腐剂;做豆腐用的卤水、石膏是食品凝固剂;做馒头、面包用的双效泡打粉是复合膨松剂;就是中国父母特别关心的婴幼儿配方奶粉也离不开食品添加剂。”孙宝国说,食品添加剂在各类食品中使用的例子不胜枚举,但有的企业一边在食品中使用食品添加剂,一边把“无添加”“不添加”“零添加”作为噱头,在食品标签上醒目标示类似“不添加防腐剂、不含人工色素、不含人工香料”,“不加香精、不加防腐剂、色素,不含农药、激素、胆固醇”,甚至“不含人工糖精”等字样;还有的企业在各种媒体上做“没有添加剂”“不添加”“不加!不加!就不加”等广告。
孙宝国提醒,目前,这种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一些消费者甚至误认为——含有食品添加剂就会有食品安全问题,标有“不添加”“无添加”的食品就是高档次的。一些没有标示的食品厂家为了迎合一些消费者的心态,也追风似地开始标注“不添加”等字样。
经过调研发现,即便是标示“不添加”的食品企业也都在使用食品添加剂,“不添加”只是为了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一般做法是——添加了甲种食品添加剂,标示不添加乙种食品添加剂;或是用特大号字标示“不添加”,再用特小号字注明“不添加某某食品添加剂”。 “长此下去,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和食品安全的误解会越来越深、食品安全感会越来越差、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幸福感会受到极大的伤害,也将严重影响我国食品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孙宝国对此表示担忧。
孙宝国分析认为,之所以有的企业会把“无添加”“不添加”“零添加”作为噱头,原因是当前出台的食品安全法规和标准存在漏洞,让一些食品企业钻了空子。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中并没有明确规定不准标示食品中没有什么或没有添加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中也没有明确规定不准宣传食品中没有什么或没有添加什么。这些食品安全法规和标准的漏洞,给一些食品厂家造成了可乘之机。
对此,孙宝国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尽快修订完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明确规定预包装食品标签禁止标示食品中不含有的成分,禁止使用“无添加”“不添加”“零添加”之类的字样。二是尽快修订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或进行司法解释,明令禁止做“无添加”“不添加”“零添加”之类的广告。三是进一步加强食品添加剂科学知识的普及工作,让生产者和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的作用和安全性有更科学的了解和认识。(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王城)
责任编辑:陈思新时代 新春糖 第98届全国...3月22日起,第98届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在成都举行。【详情】
2016中食协高研班暨品牌委...中食协品牌战略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在邛崃举行【详情】
2015国际洗手日·滴露千万...2015年10月14日,在第八个国际洗手日前夕【详情】
解读培根火腿新名字:致癌物“猪肉牛肉羊肉都是致癌物”的说法充斥网络。【详情】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 新华网食品 | 中国经济网食品 | 人民网食品 | 央视网美食 | 光明网食品 | 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 |
中国网食品频道坚持“给你一个真实的中国”的永恒追求,融合各地民族风俗、地方特产,延伸至整个食品行业,展示中国食品丰富性、多元性,搭建中国食品展示平台。
新闻热线:010-88824992
投诉建议:010-88824992
电子邮箱:food@china.org.cn
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中国网食品”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