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滚动

金沙论坛2018年第四期研讨会在天府文化研究院顺利召开

发布时间:2018-06-21 10:10:0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6月20日上午10时,成都大学天府文化研究院与金沙智库研究会合作主办的金沙论坛2018年第四期研讨会在成都大学顺利召开。论坛以“发展天府文化 建设世界文化名城”为主题展开研讨,来自成都市社科院、四川大学、四川省地方志编委、四川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出版社、成都市委党校、四川旅游学院、西南财经大学、天府文化研究院的近三十位专家学者及相关工作人员参会。

会上,金沙智库会长、成都市社科联主席杨继瑞为为舒大刚教授、彭邦本教授、王川教授、谭平教授等十位专家颁发“金沙智库专家”聘书。之后,各专家及参会学者为天府文化研究及成都文化建设积极建言,并对《天府文化丛书》的编撰提出许多真知灼见。

天府文化研究院院长谭平提出“以系列丛书推动天府文化研究、传播的策划思路”,并陈述了对丛书的类型构想、传播对象与定位。他说:天府文化具有 “开放包容”的内在价值,策划中的丛书类型将结合汉语读物、英语读物编撰,确保学术性、注重可读性、传播力;受众指向学者、对学术表达有兴趣的读者,市民、外籍人士;以伴手礼精品读物(中英文对照)为定位,编撰有学术支撑的普及读物。其次,谭院长对丛书的框架、选题、丛书之间的逻辑关系等提出若干思路,如:结合成都世界文化名城的构建计划,发掘“三城三都”的历史积淀、篇谱写成都现实成就与未来追求;其他如成都生活美学系列、人文性格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以及由点到面、以小见大的人物系列、场景系列、事件系列、数字系列、文化地图系列等。在此基础上,谭院长希望四川省及成都市社科联对天府文化丛书的出版给予相应的支持,并号召专家学者参与课题,推动天府文化系列丛书的出版。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彭邦本认为这一策划思路比较可行,并对具体选题、思路、系列的落地可行性提出自己的看法。彭教授指出:一、丛书应形成鲜明的选题思路,包括生活美学、人文系列、人物系列、世界系列、非遗系列,选题既要符合逻辑,也要符合实际,符合世界文化传播的范式;二、天府文化是世界文化体系中的一环,是中华文化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中重要的一环,也是有独特性的一环;三、关于双语,建议中英文文本的互通,深入浅出,要有中文文本,而且中英文文本应保持大体一致。

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院长舒大刚对“策划思路”给与积极肯定,认为这是世界了解中国、了解成都的需要,推出去有重要价值。另外舒教授总体分析了天府文化“三城三都”和四句十六字的内涵,并指出天府文化研究除了应突出器物层面的“形而下”的东西外,还应突出“形而上”的东西,他说:天府文化确实具有多元文化元素,除了成都物华天宝、优秀的文化积淀等,还有一个精神的、灵魂的、信仰的层面,形而上的研究内容根源灵魂上的东西不能丢。最后,舒教授从“道”、“学”、“政”等角度,阐释了:一、儒道释精神与天府文化追求具有互通性;二、“学”在不断的创新,应当予以挖掘,蜀学在成都的产生和发展,开风气之先;三、“政”,从蜀地政治,历代治蜀制度、法令创新和民风优化、风俗教化等给予挖掘。

四川师大历史文化学院院长王川肯定了“策划思路”内容上的充实,同时从成都作为工业之都、文物之都、人情成都多元文化之都、国家复兴的大后方、信仰之都、名人之都等六个方面论述了成都值得自豪的文化呈现。王院长认为:四川是天府之国,成都有很多值得自豪的地方,都可以做系统地梳理。

四川省地方志编委党组书记马小彬从自身经历评价双语出版的可探索性,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需要财政基础与资源基础,可参照《成都通史》,“阿坝文化”系列出版物,指出“天府文化”研究应提上日程;二、应在纵横双向完善天府文化系列丛书的编写,吸引人才,要认真梳理成都文化的根脉;三、丛书出应俗共赏,先让老百姓能看懂,再做一些高大上的梳理,从世界、中国、四川的高度进行梳理;四、可考虑增加录音录像形式,通过新媒体宣传,多视角展现天府文化。

成都市委党校副校长王苹指出丛书的编写设计,首先做好独立成册的要求,体现古今文明的交相辉映;其次,系列丛书的编撰,应注重政治性、科学性与权威性,注重丛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关于双语,王苹研究员认为,这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要先拿出中文精华本;关于选题,王苹研究员从两个方面予以论述:一,认识天府文化的包容性和移民文化的大包容,历史移民概述,客家文化在四川的独树一帜,辣椒移民进入四川,“金熊猫”人才引进计划,“蓉漂”计划,成都的包容文化生生不息;二、天府文化开放性与丝路文化“走出去”,成都经济发展为丝路文化做出了贡献,蜀锦蜀绣文化,文化开放,融进“一带一路”倡议。

四川旅游学院川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杜莉从策划选题、消费群体、作者团队三个方面,提出:每一个选题的侧面有交叉,横向和纵向既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书,又能表达交叉。二、要关注我国90后及00后这一接受群体,运用现代手段,将传统文化用现代的语言国际化的语言来表达,用年轻人喜好的表达方式,使一部分选题扎根于90后、00后,要让这一部分群体了解天府文化并引以为豪。三、关于作者团队,建议采用招标的方式,引入一部分青年学者,有人掌舵,也要有青年人参与表达。另外,也有专门的一本讲成都与丝绸之路。强调成都在丝绸之路方面的作用,生活美学建议加入成都美食。成都美食在国际上拥有重要地位。

四川大学出版社社长王军积极肯定这一丛书策划项目的价值与意义,赞同把天府文化当做项目来做,调动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其次,建议在理论体系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开展多种多样的形式的表达方式,例如绘本。

西华大学图书馆长潘殊闲从成都市的文化工程建设,肯定“策划思路”,认为“三城三都”回应历史、呼应现实,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同时指出:需对内涵进行充实。例如成都的诗歌文化、丝绸文化、河流文化、流域文化、宗教文化、水利灌溉文化、古蜀文化等等;作为地方学者,如何推广地方文化得到国家和外界的重视。;不仅仅重视建设商业会场之都,文化艺术方面四川传统艺术需更加重视(侗经音乐、国际诗歌节、西部艺术品展览)

西南财大经济学博士后、成都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侯幸发言听了各位专家的发言感觉很振奋,认为作为年轻人应该把握住机会,成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做的就是落实新时代精神;习总书记来川讲话中提到整个四川有很好的文化资源,比如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丰富的文化。希望我们可以做习总书记中国文化观成都篇这方面的研究;侯幸也提出:如今上课的教材上更多的是宏观的文化,怎样让这些东西受到学生的喜欢,针对思政的辅导性的教材有没有相关的选题可做,有相关机会的话希望可以去申报课题。

金沙智库会长、成都市社科联主席杨继瑞作总结性发言。他说:文化是一座城市独特的印记,是一座城市的根,是城市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部分。在整个的浩如烟海的历史文化里面,成都以2000多年的城名未改,城池未移而闻名。成都之所以在世界发展史上有一席之地,天府文化起到了灵魂性的稳定性的作用。天府文化自信是我们中华文化自信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成都美丽公园城市和世界文化名城的根基所在,是成都软实力的重要部分。天府文化既是成都的也是世界的,是我们最重要的最成都的文化。天府文化符合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成都作为一个内陆城市,在骨子里就是开放的,新时代的建设加速,全域开放,创新创业的快节奏和生活的慢节奏有很好的契合。今天我们讨论的主题是如何规划好天府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一、天府文化要注重规划的引领,既要在某些方面起步,最关键要在天府文化和传承的重大工程。不要作为一个零星的单兵突进的部分来研究,要做一个很大的系列工程。要作为成都的重大文化工程,要以习总书记的新时代文化观来进行指导,来挖掘天府文化的内涵与外延,来做好天府文化的传承的顶层设计。不仅仅是书的问题,有各种各样的文化的载体、平台、产品等等。从历史的纵向和发展的横向都要设计到,包括天府文化丛书要有不同的分类和分层,分类一定要重视完全的周延性和开放性,分层既要有学术机构馆藏原汁原味的文化载体,同时要有适合普通老百姓读的,外国人读的。表达要针对不同的人。既要阳春白雪,又要下里巴人,既要接天府的地气,又要开放包容的大气;记到寻根溯源挖魂,又要继往开来。

二、寻求创意经济结合的产业化的东西,要深入的推进新经济和天府文化的跨界融合和市场表达,优先发展新经济仪态,推进文创产业,以天府文化为魂来构建音乐、文博、设计、动漫、影视、传媒、文化创作这几个文化创业体系。

三、天府文化要融入消费场景,消费场景是公园文化的特质,公园城市已经进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川篇的内容。文创产业园区、天府绿道融入天府文化的记忆和表达。

四、重视培养文化创新人才。天府文化研究院能不能够与川大、川师大联合培养研究生,由政府出面,由书记出面,在高校里面建立一个点,共建博士后流动站,要把天府研究院做大做强,要做开放性的系统性的研究机构,可以吸纳国外人才。

五、天府文化要走出去,用国际思维,国际范式,国际话语来演绎,特别是要通过在川高校联合举办的孔子学院,孔子学院应该开设天府文化课程。

责任编辑:陈思

528中国宝宝日 告别隐形失...飞鹤等20余家单位倡议设立“中国宝宝日”。【详情】

新时代 新春糖 第98届全国...3月22日起,第98届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在成都举行。【详情】

2016中食协高研班暨品牌委...中食协品牌战略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在邛崃举行【详情】

2015国际洗手日·滴露千万...2015年10月14日,在第八个国际洗手日前夕【详情】

友情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 新华网食品 | 中国经济网食品 | 人民网食品 | 央视网美食 | 光明网食品 | 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 |

关于我们ABOUT US

中国网食品频道坚持“给你一个真实的中国”的永恒追求,融合各地民族风俗、地方特产,延伸至整个食品行业,展示中国食品丰富性、多元性,搭建中国食品展示平台。

联系方式CONTACT WAY

新闻热线:010-88824913
投诉建议:010-88824913
电子邮箱:food@china.org.cn

版权说明COPYRIGHT NOTICE

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中国网食品”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