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消费

讲好长垣的餐饮故事

发布时间:2024-12-03 19:51:42 | 来源:中国网食品 | 作者:

近来,在浏览新媒体推送的一些篇目时,突然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经常有人发布一些关于“你知道什么地方有什么美食吗?”“你知道这些美食出自哪里吗?”的文章,每逢看到题目,我都要刻意地打开看一看,潜意识里老是觉得提到某些美食时肯定要说到长垣。

但愿望很丰满,现实却骨感。即使提到一些本以为源自长垣、独具长垣特色、哪怕是在长垣发扬光大的名吃名菜,比如豆腐脑、炸八块、卤鸡爪、黄米粽、鲤鱼焙面、煎扒鲭鱼头尾、三鲜铁锅烤蛋等等等等,往往说成是汴京特色,很少提及长垣,甚至张冠李戴说成是他方名吃。

是的,1100多年前的北宋时期,得益于位居京畿之地,辖归开封府制,长垣事厨之风日长,促进了长垣民间菜与宫廷御菜的融合相长,食材更加广泛,技艺更加精湛,刀工、调味、火候、摆盘更加讲究,为长垣厨师的迭代成长孕育了丰腴的土壤,极大地繁荣了长垣的餐饮文化,提升了长垣菜系的品味,丰富了长垣菜系的内涵。

但是,长垣烹饪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业界有着“源于春秋、成于唐宋、盛于明清、更辉煌于现代”的说法,长垣菜系虽脱胎于“汴京”的地域特色,但因其博采百长、兼容并蓄,早已自成体系、自创特色而别于汴京菜系,成为全国各大菜系之母的豫菜的集大成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早已成为豫菜的最高代表。在新时期评选各省(市)“十大经典名菜”时,长垣菜就占河南的十之有七,由此可见长垣菜和长垣厨师的雄厚实力。而且,长垣头戴“中国首个厨师之乡”“唯一县级中华美食名城”的桂冠,长垣人常常以“长垣村妇、赛国之厨”为骄傲,以“长垣厨师遍天下、刀勺声里多名家”而自豪。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在众多的新媒体上就很少见到长垣特色名菜的踪迹呢?我想,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没有讲好长垣的餐饮故事。

首先,我们仅注重了形式,而忽视了内容的展现。近年来,我们一直追逐在打造“厨师之乡”“美食名城”、追求“首个”“唯一”的道路上。尽管终得所愿,完美收官。但牌匾一得,便挂之高墙,束之高阁,很少见对其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挖掘和开发、利用。一个“沙县小吃”就辐射全国,一个“兰州拉面”就轰动华夏,即便一个最简单的“辣条”就让青年男女趋之若鹜,一块“臭豆腐”也能香飘四海。相比于此,我们那么多的名吃名菜却“养在深闺”,圈在长垣,真是惜之又惜。直白地讲,这就是我们过于重视了这些牌子的政治意义,而忽略了其巨大的经济意义,导致我们的餐饮经济牌面不小、盘子不大,只落得一个“长垣是厨师之乡”的雅名。

其次,我们仅注重了名气,而忽视了载体的运用。多年来,我们一直在高声宣传:我们厨师遍天下,历史有多长,有多少国家级烹饪大师、有多少中国名菜、有多少厨师曾经贵为御厨。殊不知,这只能为长垣的形象浮上一线耀眼的光亮,但对经济的拉动和推动并没发挥。从经济意义上来说,厨师,其实仅是一个行业,是一个养家糊口、至多能带出一批徒弟的小众群体,既不宜称之为厨师经济,更遑论厨师产业。要想发挥出厨师的社会经济作用,满可以以厨师群体为载体,创新运行方式,规范经营行为,搭建发展平台,激活内生动力,以菜系为品牌,以产业为链条,以商圈、商超、步行街、小吃街、古镇名园等人流富集地为重点,转型推进餐饮产业的规范化、连锁化、个性化的可持续发展,勇敢地打出“长垣”名号,持久地刷新“长垣”品牌,坚定地维护“长垣”形象,实现以厨师孵化产业,以产业带民富民,以产业兴市强市,绝不可只落得一个“长垣厨师多”的虚名。

其三,我们仅注重了个体,而忽视了文化的传扬。近几年来,随着对餐饮产业的重视和一些餐饮名人的推动,我们的餐饮产业确实有了较大的进步。但不容忽视的是,这些仅表现在餐饮门店的增加、店容的改善和个体效益的提升,并不代表全产业的繁荣。君可见,长垣的饭店餐馆星罗棋布,遍及城乡,这种现象在外地确不多见。但是,以文化立店的却少之又少。尽管有许多名吃名菜名店也有着丰厚的历史积淀,但熟知历史缘由的人大多仅限于制作者和经营者。而这些所谓的“名店名吃名菜”,在全国扬名的又有几何?离开长垣,又有几人能知能识呢?这就是餐饮文化传扬的缺失。“鸡蛋壳里做道场”,其规模确定地难以做大做强,只落得一个“长垣人自做自吃”的空名。

多年前,我受同学邀请,曾去过一个现在很火、并多次在影视剧中大放异彩的景区游玩。那时,该景区正在打造,尚未完全开放。行走在还很自然态的山间,同学们不经意地告诉我,他们全县正在暗暗地开展“我为景区编故事”的活动,要求相关人员都要为景区所有可以一看的景物,包括一草一木、一潭一石、一条小道、一线小溪、一道沟壑、一个石洞、一口古井、一间老屋等等,自选角度编写一个历史久远,雅俗共赏,牵手古人仙气,相拥人文风物,最好能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相关的故事,以备景区运营后作为导游资料进行宣传。他们几个居然发挥想象,真的编出了几段所谓的历史传说,并现场指给我看、说给我听。虽然听来神乎其神,但竟也颇有历史韵味。

后来再去游览时,果真听到其中有的故事经由导游或当地人口耳相传已经宣扬开来,甚至题石勒碑,挂红摆供,搞得煞有其事。由此,我恍然大悟,原来我们在一些旅游胜地所听到的那些美妙传说、动人故事的背后,竟有着专题编创、演绎补充、逐步完善、全渠道传播、全方位推介的策划和运作。

由彼及此,对于我们引以为傲的餐饮行业,我们何不发扬“拿来主义”,套用一下编故事的方式,动员城乡群众,遍邀文人学士,结合人文地理,穿插名人逸事,附会神话传说,为我们的各式名吃名菜名店赋予各种神奇动听、意味隽永甚至是光怪陆离的故事呢?早在2013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要求我们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并且身体力行,率先垂范。那么,具体到我们地方,面对悠久的烹饪历史、众多的厨师群体和厚重的餐饮文化,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也要有能力去写好、编好、讲好我们自己的餐饮故事。

现代人的生活,既追寻物质的丰盈,更渴望文化的盛筵。试想,品尝着可口的美食,神游于奇妙的故事,氤氲在绵密的文化,这是何等的舒心,何等的愉悦啊!只要能以精彩的故事吸引了食客,让长垣名吃名菜的神韵刺激了他们愈加刁钻的味蕾、抚慰了他们日益挑剔的胃口,再辅以技艺的创新、过硬的质量、新颖的平台、温馨的氛围、亲民的服务,谁还会着意再去深究其来龙去脉呢?只会是众口传颂,闻名遐迩的。

浅谈长垣烹饪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长垣地处中原,介于九河之间,邻于太行之左。东连鲁界,民沾礼仪之风;西接秦晋,德融方正之美;南依梁园艺成烹饪之技;北靠帝丘传承上古文明。是孔子设坛讲学、四子言志之所,子路治蒲、孔子三称其善之地。千古以来,民风淳厚,人杰地灵。长垣先民在这片土地上创造出了灿烂的政治、经济、军事、民俗、烹饪等文化,涌现 出了蘧伯玉、关龙逄、贡祖文、侯瑞轩等千古传唱的历史名人。然而在长垣诸多的文化元素中,历史最久、流传最广、影响最远、潜力最大、前景最好、特色最浓、代表性最强的当数烹饪文化。

首先,从时间上看,长垣烹饪文化,根于上古,源于夏商,兴于春秋,成于唐宋,盛于明清,光于当代。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可谓生命力最强,传承最久。

我县浮丘店、大岗、宜丘、青岗、苏坟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罐、鬲、碗、瓮、盆、甑、缸等文物表明,早在五、六千年前,长垣先民就在这里结网捕鱼,驯养牲畜,发展农业,繁衍生息。并逐步掌握了“蒸谷为饭,烹谷为粥,以盐调味”的上古烹调技术。至夏商,少康造酒(晚年在长垣生活,死后葬于司坡),帝杼酿醋(少康之子),伊尹说汤以至味,鸣条战隙传艺(传说伊尹感恩长垣先民支粮、支战、曾传烹调技艺),大大丰富了长垣先民的烹饪理论,提升了烹饪技艺,奠定了长垣烹饪文化的基础。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曾在长垣设坛讲学,著书立说长达九年,其仁爱、中和、礼仪、内省、寡过等思想深深地影响着长垣先民并渗透到烹饪文化中。特别是孔子提出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的饮食观,进一步丰富了长垣的烹饪文化,推动了长垣烹饪技艺向精细方面的提升。至唐,长垣以司厨为职业的“烹工”逐步形成,400余款肴馔《中馈本草》在民间广为流传,餐饮市场基本形成,诗人岑参在长曾作《醉题匡城周少府壁》诗中有名句“数日不上西南楼”,西南楼就是长垣当时的名酒楼。“烹工”、“菜谱”、酒楼标志着长垣烹饪文化初步成熟。北宋立国,汴梁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经济发展,百业兴旺,商业餐饮业空前繁荣。长垣距开封不过百里之遥,素有烹饪传统的长垣人在宫廷、官府、72正店、3000多脚店中尽显风采,并且在与东西南北菜肴的碰撞交流中,搏采众长,总结提高 ,促进了长垣烹饪文化的成熟、繁荣与发展。明朝中叶,长垣中兴,文人学士势暄朝野。仅万历年间,就有满朝文武半江西,小小长垣七尚书之说。出于官僚阶层的需要,长垣厨师也跻身官府,随役全国各地,且在与众多的地方菜、官府菜、民间菜、寺庵菜的交流中,进一步丰富和提升了长垣的烹饪文化。清末民初,豫菜走红,长垣厨师备受青睐,清太后慈禧、皇帝光绪、宣统,北洋军阀时期的大总统袁世凯、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行政院长汪精卫、三军副总司令张学良、国民军总司令冯玉祥、山西督军闫锡山等,皆聘长垣厨师侍厨。解放后,周恩来总理拍板定调,国宴以豫菜为根基,这不但是对豫菜的肯定,也是对“豫菜正宗源头”(河南省省长马忠臣语)的长垣菜,长垣厨师、长垣烹饪文化的充分肯定。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董必武、李先念、陈毅、彭德怀、罗瑞卿、聂荣臻、胡耀邦、赵紫阳、邓小平、江泽民、李鹏、田纪云、王震、彭真等或选聘长垣厨师做专厨、或临时选派长垣厨师司厨服务。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南海餐厅、人民大会堂、全国政协餐厅、钓鱼台国宾馆、解放军总政治部、外交部、公安部、卫生部、交通部等机关以及全国各地高级宾馆酒店,皆选长垣厨师主厨。改革开放后,长垣3万余名厨师服务于全国、世界各地,刀勺声里的烹饪文化响遍五洲四海。长垣厨师,长垣烹饪,创造了当今世界殊的烹饪文化。

其次,长垣烹饪文化,底蕴深厚,从选料到制作,从调料到调味,从菜名到菜形,守中求和,儒释道学尽蕴其中。可谓汤汤蕴至理,菜菜藏寓意,席席皆文化。

从选料看,集四海之珍奇、汇环宇之异味“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和而服之”。纳万物精华以养生,和万物特性而组合,形成科学的合和万物的膳食结构。且遵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规律,菜分四季,不同时节, 选 用不同的主料,配以不同的辅料,采用不同的技法烹制菜肴,既可达到裹腹之目的,又能收到保健养生之奇效。如冬吃萝卜夏吃姜,其精微奥妙处,可与中药配伍相比美。

从调味上看,追求中和之美,长垣菜肴讲究五味调和,质味适中, “甘而不浓、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腴”,不论山珍海味干鲜诸品,精心炮制,有味使其出、无味使其入,主味突出、辅味微露、五味俱全,无一味偏颇,无一味过头。如五熘鱼,酸、甜,咸、辣、香,五味俱全,五味合和,无一味偏 颇,互不压味,互不遮味,琥珀东瓜,甜而不腻,紫酥肉,肥而不腴,清汤东坡肉,淡而不薄。这种追求中和之美 的烹饪理念,暗和道妙,折射出了孔子倡导的“中庸观”、“和为贵”的政治思想主张和文化理念,也与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内涵不谋而合。被餐饮界誉为中华饮食文化的核心、精髓,是烹饪的至高无上境界。

从调料看,长垣烹饪除油盐酱醋糖外全凭制汤,忌用色素,不用或慎用化学调味品,提倡裸烹。“唱戏的腔,厨师的汤”,满 席山珍味,全凭一碗汤。以汤之醇厚平和,去异味、增本味、提鲜味,确保食品营养健康安全是对长垣烹饪的特技之一。厨师制汤十分讲究,汤分头汤、二汤、清汤、高级清汤、奶汤、黄豆芽汤等。清则见底,浓则乳白,味道醇正,清香适口,如传世名品“清汤燕菜”,将鲜汤用红、白鸡“扫”清好后,撇净浮油,加入姜汁、盐水、料酒,汤清如水,放入“哈”好的燕盏,上桌食用,那种清鲜味美 的特色令人倾倒。儒家之正气,佛家之和气,道 家之清气,体现的淋漓尽致。

从烹饪技法上看,基本技法有扒、熘 、爆、炒、炸、抓、烧、烤、蒸、煮、煨、烩、炖等五十多种。技技精妙绝伦,法法鬼斧神工。王蓬洲用烧技做的鲤鱼活吃,上桌后还眨眼摇尾鼓唇,一时惊呆慈禧光绪。拉面大王马国强用一千克面粉拉出262144根面条,细如牛毛,一根针孔中可穿进31根面条创下世界吉尼斯之最。

技法是手段,食材、食法、决定着技法、刀功、火功。刀工技法多样,且有规则 要求,如“切必均匀,解必过半,斩而不乱”,“荤料寸五,素不过寸”等。既保证了入味均匀,又保持了鲜嫩美观的特色。火功就是根据原料的性质、形状、菜品要求,传热介质,投放数量,烹调方法等诸多可变因素进行考量,用火应大则大,应小则小,应猛则猛,应缓则缓,快则数秒,慢则数十分钟,务求烹必适度之效。

从菜名看,有的从诗词歌赋的名句中演化。如金蝉吐丝、天蓬下凡、芙蓉海参、龙凤双爆、二龙戏珠等;有的源自历史典故。如佛跳墙、东坡肉、杞忧烘皮肘等;有典出传统文化。如一品山药寿桃、全家福等。蕴含了中国传统的五福文化;再如用“三”作菜名的“炒三泥”、“爆三脆”、“蒸三样”、“三阳开泰”、“三仁凤筋羹”、“三鲜铁锅蛋”、“炒三不沾”等,则蕴含了传统的三才文化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道家文化。

从菜色看,有的碧绿如玉,充满无限的勃勃生机;有的洁白晶莹,象征人品的高洁无暇;有的骄艳似火,寓意激情活力;有的……。

从菜形看,有的酷似蛟龙盘伏,有的酷似凤凰展翅,有的酷似孔雀开屏,有的酷似高山流水,有的酷似松柏常青,有的酷似鸳鸯戏水,有的酷似牡丹怒放,有的酷似太公钓鱼,有的酷似仙翁献桃……。可谓一菜一幅画,满席工艺品。厨师的人生观,价值观、美学观、艺术观、以及厨师敦厚纯朴的重德精神,顾客至上的人文精神,烹必适度的守中精神,调必匀和的和谐精神,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精益求精的进取精神,从谏内省的寡过精神,博采众长的海纳精神、尊师重教的师道精神、药食同源的科学精神、干事创业的开拓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尽蕴其中、和盘托出、跃然席上。中国烹饪协会会长张世尧2003年题词赞誉:“中国烹饪博大精深,厨乡长垣尽展风采”的颂词并非溢美之词。

再次,长垣人烹饪情结最浓,习厨之风最盛、从厨人员最多、厨艺传承最长,烹饪文化之根最深,流传最广。

早在三千多年前,长垣人就与烹饪结下了不解之缘。夏朝第五帝少康,晚年生活在长垣,他从厨官到帝王,以烹饪之道中兴夏朝,以烹饪之术发明酿酒的传奇故事,深深地影响着长垣先民的烹饪情结。夏末商初,伊尹说汤以至味,从厨师到官居阿衡(宰相)。鸣条战隙说厨论道传艺,给厨师、厨道(烹饪文化)蒙上了一层神秘的神彩,更加激起了长垣先民学厨、探究厨道的浓厚兴趣。这种兴趣、理念象遗传基因一样世代相传,千古不变。至唐,烹饪典藉流传以司厨为职业的烹工出现,酒楼饭店应运而生。北宋时期,长垣厨师如鱼得水,从厨者不下万人。北宋南迁,厨师或南下,或回乡服务于乡村丧祭、祝寿婚庆。尚厨之风更加兴盛,北宋之烹饪技艺开始辗转相传,进村入户,长垣村妇赛国厨的美誉由此开始。。民间宴席“八八”宴、“四六”宴、便宴相传至今。经典菜品红烧鲤鱼、蒜苔炒肉丝、生氽丸子、醋熘绿豆芽、蒜泥菠菜、韭菜炒鸡蛋、酸辣大白菜、红烧肉、萝卜炖羊肉、小酥肉、杂烩菜、全家福、黄焖鸡等至今还被人们所钟爱,仍是宴席中必不可少的菜品。一些地方风味小吃如煎面托、炸枣糕、油条、麻花、火烧、豆腐脑等历久弥新,至今仍是早点中的精品。风味名吃鸡汁豆腐脑,清末时被选为贡品御用。据明清时期史料记载,长垣当时十多万人,从厨者不下1.3万人,约占人口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说,不论男女老幼,十人中便有一人从厨,烹饪文化的广泛性不言而喻。说长垣是从厨师、厨道中发展起来的,长垣人民是听着锅碗飘勺的交响乐长大的,一点也不为过。一言一蔽之,在长垣人的血管里,流淌着博大精深的烹饪文化,在长垣人的脑海里铭刻着烹饪文化的符号,在长垣人的骨髓里蕴藏着烹饪文化的精要,在长垣人的细胞里孕育着烹饪文化的种子。新中国成立后,历届县委政府高度重视烹饪事业,大力弘扬烹饪文化,编制发展纲要,出台加快发展意见,制定促进发展的政策,成立烹饪职业技术学院,建造烹饪博物馆,表彰烹饪精英,为烹饪先祖及大师雕塑铜像。厨师地位显著提高,烹饪事业快速发展,3万多名厨师遍布全国各地,乃至五大州46个国家和地区,长垣菜肴香飘五湖四海,长垣烹饪文化传遍世界各地。

第四,长垣烹饪名师、名菜、名店众多,文化产品硕果累累,影响深远。

1.名师,长垣烹饪在数千年的发展中,厨师们不断吸收东西南北烹饪文化之精华,秉承基本的传统技法与菜肴特色,在继承中创新、在改革中发展。从而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烹饪名家。如有文字记载的光绪皇帝的御厨王蓬洲,慈禧太后的面点师李成文、蔡士俊,清宫大内御膳房厨师牛清连,宣统皇帝的御厨宋登科、郑大水,黎元洪的专厨赵进业,袁世凯的专厨翟河田、付长山,李鸿章的专厨陈发科,获慈禧、光绪御赐黄马褂的韩金玲,获御赐白银的孙可发,康有为题赠“味烹侯鲭”的黄润生,备受鲁迅赞誉的上海梁园豫菜馆名厨郭玉林、李四志、张清之,全国政协厨师长李景聚,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首任总厨师长侯瑞轩,曾侍厨毛泽东、刘少奇的王仲三,64年被国家商业部命名的“特级厨师”豫菜泰斗苏永秀,为周总理侍厨的乔好文,何香凝专厨姬永昌,创办西安“清雅斋饭庄”的高沛显,享誉日本的张敬宾,司厨外交部的尹守森,获越南奖章的韩百胜、魏明书,豫菜“宝葫芦”刘国正,获“中华八大名厨”的吕大海、赵继宗等都是长垣人,

2.名菜。一千多年来,长垣厨师秉承北宋烹饪之遗风,吸纳各家所长,继承创新菜品约4000余种。传世经典菜品有闻名全国的三大烤(烤鱼、烤鸭、烤方肋)、八大扒(扒鱼翅、扒广肚、扒海参、扒肘子、煎扒青鱼头尾、葱扒鸡、扒素什锦、扒铃铛面筋)和四大抓(抓炒里脊、抓炸丸子、抓炒腰花、抓皮春卷)等。

有百年不失其味的糖醋软熘鲤鱼焙面、铁锅蛋、炸核桃腰、酸辣肚丝汤、肉丝带底、锅贴豆腐、清汤燕菜、紫酥肉、蝴蝶海参、鸭包翅、炸凤腿、虾仁吐丝、陈煮鱼、瓦块鱼、软炸里脊、琥珀冬瓜、砂锅狮子头、清汤东坡肉、炒三不粘、活鱼活吃、炸槟榔心块、爆心片等。

创新菜品有丽参鹿筋汆鱼丸、玉珠双珍、三丝网包鱼翅、虫草紫酥鸭、玉鸭舌掌、清汤荷叶莲蓬鸡、芙蓉海参、蟹莲相会、彩色鸳鸯无黄蛋、果汁龙鳞虾、凤尾虾球、金网锁黄龙、反解桂鱼、番茄煨鱼、两色腰子、扒上中下、蹄莲豆腐、红袍莲子、鲍片竹笙翅、鼎上奶汁角、蜜汁元宝莲子、佛手如意虾、竹草稻花鸭、猴头四宝蔬、扒广鲍、菜心扒广肚、嵩岳明珠肉、父子龙虾抱银丝、芙蓉兰花鸡腰等等。

中国名菜有满天星粥屋的“极品水滑肉”,苏四餐饮大长垣酒店的“苏四羊肉”、“酸汤肥牛”,庖丁堂酒店的“吕氏五侯鲭”和“吕氏煎扒鱼”。长垣县西西饭店的“炸八块”、滨河酒店的“煎扒青鱼头尾”、豫膳苑酒店的“肉丝带底”及“豫膳紫酥肉”、学亮大酒店的“三鲜铁锅烤蛋”等。

中华名小吃有长垣老侯家归芪滋补烩面馆的“老侯家归芪滋补烩面”、苏四餐饮大长垣酒店的“苏四烩面”等。

河南名吃鸡汁豆腐脑、油条、油馔、枣糕、饸饹,面托等更是名闻遐尔、热豆腐在中国(长垣)厨师之乡国际美食节上,被 评为风味名吃类金奖。

3.名店

早在唐代,长垣就有名店,唐代诗人岑参曾来长垣,赋诗《醉题匡城周少府厅壁》:“妇姑城西风雨秋,妇姑城中人独愁。愁云遮却望乡处,数日不上西南楼。”诗中的“西南楼”就是唐代长垣有名的酒楼。清末的老蔡记、民初的万香居、筱梁春,解放后公私合营的二合馆都红极一时,久负盛名。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二十年来酒店如雨后春笋,遍布全国各地,仅在长垣规模以上酒店达1200家。2010年5月,中国烹饪协会授予长垣县西西饭店、满天星粥屋、老侯家归芪滋补烩面馆、苏四餐饮大长垣酒店、庖丁堂等为“中华餐饮名店”;另外,长垣籍厨师在郑州开办的“阿五美食”、“煜丰美食”也被授予“中华餐饮名店”。“阿五美食”、“煜丰美食”、满天星粥屋、老侯家归芪滋补烩面馆均为连锁化餐饮企业,目前连锁店达80余个,遍布国内外。其中阿五美食被评为全国餐饮百强。正是这些企业,向外传播着长垣烹饪文化,为发展、光大长垣烹饪文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4.文化产品丰富

一是成功申报了“中国厨师之乡”、为长垣烹饪拿到了第一块金字招牌。

二是成功申报了“中国美食名城”,为长垣烹饪拿到了第二块金字招牌。

三是成功举办了“中国(长垣)厨师之乡国际美食节”,大大提高了长垣烹饪文化在中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是成功举办了“中原美食文化论坛”,全国烹饪文化专家学者深层次、多角度的探寻了中原美食,长垣烹饪文化的丰富内涵。

五是成功出版了《中国厨师之乡烹饪大典》、《厨乡韵》、《厨师三百首》、《中餐纲目》、《怎样办家宴》、《便宴菜谱》、《素菜巧做》、《中餐汤谱》、《特色风味小吃》、《长垣烹饪史话》、《名厨必读》等约数十册,数千万字的烹饪文化典籍,极大地丰富了长垣文化和中国烹饪文化的宝库。

六是组织厨师数十次参加 国内外的美食节和各种技能 大赛,并屡屡摘金夺银(据不完全统计,获得各种奖牌约100多枚)。为长垣争得了荣誉,为中国餐饮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七是建成了全国第三所烹饪职业技术学院,为培养烹饪人才奠定了基础,也结束了长垣没有高等院校的历史。

八是成功拍摄了以长垣御厨牛清莲的坎坷人生经历为主线,以长垣为主要场景,以反映长垣博大精深的烹饪文化和长垣人民吃苦耐劳、勇于进取、宽厚仁慈、忠义爱国精神为主旨的电视连续剧《厨王》,开创了以电视文艺形式宣传长垣的先河。

九是建成了新乡市十大文化项目之一的食博园。

十是反映中国烹饪文化发展与变迁的中国烹饪文化博物馆即将峻工,填补了中国烹饪文化的空白。

十一是成功申报了“长垣烹饪技艺”等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这一顶顶桂冠,一项项成果,一张张金名片,一串串光环,一座座丰碑,丰富了长垣文化,彰显了长垣文化特色,吸引了世人的眼球,提高了长垣的知名度,扩大了长垣的影响力,提升了长垣的软实力。使长垣更加靓丽,更具特色,更具魅力。

第五,长垣烹饪文化作用力开始凸现,餐饮经济乃至相关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其一,解决了人类生活中吃穿住行四件大事中吃的问题,保证了人类的繁衍生息,并且逐步由吃饭向吃好,吃出健康,吃出营养,吃出安全,吃出品味转变,也即是由物质享受到精神享受的转变;

其二,长垣厨师有3万余名,从事餐饮业的人员约数万人,年创收入约数十亿元。提供了数万个工作岗位,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缓解了下岗职工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加快了农村奔小康的步伐;

其三, 促进了餐饮业的发展,壮大了第三产业,拉动了内需,扩大了消费,助推了经济复苏和长垣经济的快速发展;

其四,延长了烹饪经济链条,促进了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的快速发展。一批种养加工基地逐步形成,一批以厨乡烹饪文化为核心的产品走俏市场,供不应求,且发展空间巨大,前景广阔;

其五,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基础性的保障条件和人文景观。餐饮——旅游——餐饮良性发展,文化经济将为长垣未来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其六,拓宽了招商引资渠道,一批国际国内知名餐饮品牌入驻长垣,一些厨具生产落地项目正在洽谈中。

综上所述,烹饪文化不仅以其悠久的历史和辉煌成就书写了长垣文化的主题,而且以其广泛的传承和深远的影响塑造了长垣文化的特色;不仅以其独特的技法和菜品特色创造了精妙绝伦的物质财富,而且以其丰厚的文化底蕴传承光大了华夏文明;不仅以其自身的无穷魅力快速发展,而且以其巨大的作用力推动相关产业的开发整合与发展。相信,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文化经济必将助推长垣走向更加辉煌繁荣昌盛的明天。

(长垣现代食品产业园  袁国军)

(推广)

责任编辑:胡俊

稻香村创立250周年大会大会以“守正创新行稳致远”为主题,研讨老字号未来发展方向。【详情】

A2型蛋白质乳品研究与发展概...从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展开对A2型蛋白质乳品的解读。【详情】

贝因美 和中国妈妈在一起贝因美以“爱”为基础,帮助亲子家庭健康幸福。【详情】

老字号知识产权保护研讨会聚焦稻香村、泥人张等老字号典型案例。【详情】

友情链接:

红餐网 | 新华网食品 | 人民网食品 | 中国经济网食品 | 央视网美食 | 光明网食品 | 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 |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

关于我们ABOUT US

中国网食品频道坚持“给你一个真实的中国”的永恒追求,融合各地民族风俗、地方特产,延伸至整个食品行业,展示中国食品丰富性、多元性,搭建中国食品展示平台。

联系方式CONTACT WAY

新闻热线:010-88564110

投诉建议:010-88564110
电子邮箱:

foodchina01@126.com

版权说明COPYRIGHT NOTICE

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中国网食品”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