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消费

李珈贤力荐“植物鱼油”——紫苏籽油,破解鱼油重金属困局

发布时间:2025-07-09 11:16:56 | 来源:中国网食品 | 作者:

在全民健康意识觉醒的当下,Omega-3脂肪酸作为人体必需的“健康密码”,正成为众多养生爱好者的膳食焦点,但光靠饮食中Omega-3的摄入量很难达标。研究显示,中国居民EPA+DHA膳食平均摄入量为67毫克/天。而《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23)》推荐,每人每天最少摄入250毫克,最多不超过2000毫克。以最低值250mg来计算,每天大概都要吃 320g的鳕鱼,或者约1斤半的对虾,仅通过日常饮食的确很难吃够量。

鱼油安全之忧,紫苏破题而来

这一需求使得深海鱼油成为市场热门产品,然而随着全球工业废水、垃圾倾倒等污染加剧,海洋鱼类体内重金属汞、多氯联苯等有害物质含量呈指数级增长,传统鱼油产品的安全性正面临严峻挑战。鱼油原材料不仅可能受到污染,有的鱼油甚至偷工减料,填充一些含omega-6的植物油,有些鱼油添加一些劣质鱼油。

鱼油安全性争议,促使越来越多消费者寻找安全替代品,国家一级营养师李珈贤推荐了一种历史悠久的东方食材——紫苏。紫苏在中国已有近2000年应用历史,《本草纲目》明确记载其“叶、梗、籽皆可入药”,药食同源的属性使其安全性经过了漫长的历史验证。李珈贤总结道:“紫苏的千年智慧,凝练于‘一草三用’的朴素哲学——叶散外邪,梗调中焦,籽通内腑,终归‘舒畅’二字。”

紫苏籽冷榨而成的紫苏油被誉为“陆地上的深海鱼油”,其中α-亚麻酸含量高达50%-60%,是人类所发现含有α-亚麻酸最高的食用油。α-亚麻酸作为Omega-3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在人体内转化为EPA和DHA,能够降低血液中的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减少动脉粥样硬化风险。同时,它通过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减轻血管壁炎症,辅助调节血压,降低血栓形成概率。

植物鱼油,更懂女性所需

“紫苏油特别适合女性群体。我经常把紫苏油叫作‘女人油’。”李珈贤介绍,有很多女性在经期会出现烦躁、焦虑、腹痛等不适症状。紫苏油中的Omega-3脂肪酸有助于调节体内激素水平,缓解经期综合征。它可以减轻子宫内膜的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减轻痛经症状。此外,还能改善情绪波动,让女性在经期保持相对稳定的情绪状态。

李珈贤还补充到,紫苏油非常建议备孕和备产的女性食用。对于备孕女性而言,紫苏油中的α-亚麻酸能够改善卵子质量,为受孕做好准备。有研究表明,体内Omega-3脂肪酸充足的女性,卵子的受精率和胚胎的着床率相对更高。而对于备产女性,孕期适量补充紫苏油,其中的DHA能为胎儿的大脑和视网膜发育提供充足营养,助力胎儿神经系统的完善。同时,紫苏油还能帮助孕妇调节血脂,预防孕期高血脂等问题,减轻身体负担,为顺利生产打下良好基础。

有科学素养的朋友可能会关注到,紫苏油作为植物来源的Omega-3补充剂,其在人体内的利用率常被讨论。首先,植物来源Omega-3的转化效率有限并不等同于无效。一项涵盖120万人的荟萃研究已证实,其多维健康价值可显著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同时还扮演着抗炎与代谢调节的双重角色。在营养学家眼中,紫苏油的益处早已超越“转化率低”的刻板印象。再者,紫苏油中的Omega-3作为功能性营养素,在人体内的转化率最高可达25%,成人每天摄取20克紫苏油,通过长期坚持食用以改善身体状态。

在食用方式上,紫苏油同样展现出灵活性。由于其不耐高温的特性,适合用于凉拌沙拉、低温烹饪或直接食用。李珈贤建议:“早餐酸奶、沙拉中加少量紫苏籽油,或是在蔬菜汤出锅前滴入几滴,既能增添独特风味,又能轻松满足每日Omega-3需求。”

在环境污染加剧的当下,回归植物本源成为更具可持续性的健康选择。随着功能性食用油市场持续扩大,这枚穿越两千年时光的东方种籽,正在现代营养学领域焕发新的生机。(推广)

责任编辑:郭旭

稻香村创立250周年大会大会以“守正创新行稳致远”为主题,研讨老字号未来发展方向。【详情】

A2型蛋白质乳品研究与发展概...从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展开对A2型蛋白质乳品的解读。【详情】

贝因美 和中国妈妈在一起贝因美以“爱”为基础,帮助亲子家庭健康幸福。【详情】

老字号知识产权保护研讨会聚焦稻香村、泥人张等老字号典型案例。【详情】

友情链接:

红餐网 | 新华网食品 | 人民网食品 | 中国经济网食品 | 央视网美食 | 光明网食品 | 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 |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

关于我们ABOUT US

中国网食品频道坚持“给你一个真实的中国”的永恒追求,融合各地民族风俗、地方特产,延伸至整个食品行业,展示中国食品丰富性、多元性,搭建中国食品展示平台。

联系方式CONTACT WAY

新闻热线:010-88564110

投诉建议:010-88564110
电子邮箱:

foodchina01@126.com

版权说明COPYRIGHT NOTICE

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中国网食品”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