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聚焦

疫情下在家和外出就餐如何践行“分餐制”?

发布时间:2022-05-13 09:33:27 | 来源:中国经济网 | 作者: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不少“干饭人”减少了在外聚餐的次数,对于用餐卫生也有了更多的关注。多地先后发出倡议,号召人们在围桌合食之际使用公筷公勺,倡导分餐而食,做“公筷分餐”的先行者。那么,在不同的用餐场合,应该如何更好地做到“公筷分餐”?对此,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中国食品安全30人论坛专家马冠生为“干饭人们”支了几招。

分餐制的起源和重要性

分餐,就是就餐者每人一份饭菜;公勺公筷,则是指一些公用菜品、汤羹等,用公勺、公筷盛到自己的餐具中。其实,分餐这件事在我们国家很早之前就已经存在了,甚至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在原始社会中,人们通过合作获取食物,然后将食物等份分配再进食,这就是最早的分餐制了。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从“分餐制”变成了现在的“合餐制”,大家围坐在一起,你一勺,我一筷,谈笑风生。

然而,“共餐共食”增加疾病传染的风险。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在各类疾病的传播途径中,唾液是最主要的途径之一。通过唾液可传播多种疾病,包括幽门螺杆菌、诺如病毒、轮状病毒、流感等。在多地发生的聚集性疫情中,不少即来源于多人聚餐,细菌、病毒在餐桌上传播,增加了饮食安全风险。

在家吃饭:合餐分食 公勺公筷

那么,我们怎么做到既分餐,又不会破坏其乐融融的用餐氛围呢?

马冠生提出,在家吃饭,有诸多好处,一方面可以很容易实现食物多样,以便于有更多食物品种的选择;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家人之间情感交流,可以照顾老人,同时又能引导孩子养成饮食好习惯。为了既保留传统的饮食文化,又避免疾病的传播,最好的方法就是提倡“合餐分食”。

“也就是说,在家吃饭,也要实行分餐,可以提前按照进餐家庭成员人数提前将一些菜肴分开,或者使用公勺公筷来夹菜、盛汤羹等,相互不乱用碗筷,树立新规矩,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马冠生表示,这样一来,既能控制份量,合理搭配食物,同时又能保证食品卫生,和家人一起逐渐培养卫生、合理的饮食“新风尚”。

外出就餐:选择卫生餐馆 避免互相夹菜

平时,人们少不了一家人一起或者约着三五好友“下馆子”、“打打牙祭”,然而,在餐馆就餐时,更要注意分餐。马冠生建议,可以要求服务员在餐桌分餐或者在上菜前进行分餐;对于一些公共菜肴,要使用公勺公筷,避免互相夹菜等现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细菌病毒的传播,也能促进良好饮食文化的形成。这样有利于减少肝炎病毒、幽门螺旋杆菌等的传播,防止“病从口入”。

“需要注意的是,在外出就餐时,还要了解餐馆的卫生情况,要选择卫生信誉度在 B 级以上的餐饮单位。”马冠生表示。

另外,从营养角度讲,分餐制还可以较好地把握食物摄入量,减少食用过量和铺张浪费。因此,建议家庭和餐馆实行分餐制,每个人都使用自己的碗筷,或者配备公筷公勺,每个人自觉使用公筷公勺,并在餐后及时清洁消毒。

责任编辑:

贝因美 和中国妈妈在一起贝因美以“爱”为基础,帮助亲子家庭健康幸福。【详情】

老字号知识产权保护研讨会聚焦稻香村、泥人张等老字号典型案例。【详情】

奶粉食用指南 守护宝宝健康成...提供奶粉喂养指南,解读奶粉配方成分,帮助新手爸妈理性选择奶粉。【详情】

点滴营养,绽放每个生命蒙牛乳业推动营养知识普及、提升国民健康水平。【详情】

友情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 新华网食品 | 中国经济网食品 | 人民网食品 | 央视网美食 | 光明网食品 | 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 | 红餐网 |

关于我们ABOUT US

中国网食品频道坚持“给你一个真实的中国”的永恒追求,融合各地民族风俗、地方特产,延伸至整个食品行业,展示中国食品丰富性、多元性,搭建中国食品展示平台。

联系方式CONTACT WAY

新闻热线:010-88564110

投诉建议:010-88564110
电子邮箱:

foodchina01@126.com

版权说明COPYRIGHT NOTICE

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中国网食品”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