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面立法能否擦亮金字招牌
发布时间:2023-03-31 09:28:46 | 来源:经济日报 | 作者:
为拉面立法,需要理性看待,既不能寄希望一部法规完全解决“正宗”口味的问题,也不能出台之后束之高阁。有法可依,还需要落实有力。
“兰州拉面哪家最正宗”,这是不少人都曾提出过的问题。好多人都能给出不同的答案。几年后,这个问题或许变得不那么难回答。
近日,由甘肃省政协办公厅提出的关于将《兰州牛肉拉面产业发展条例》列入立法规划的立法建议,已列入甘肃省人大常委会2023年度立法工作计划调研项目。建议提出,目前甘肃省还未形成比较统一的牛肉拉面质量、技术、标准体系,生产、加工、经营、服务等环节服务质量都缺乏法治保障,亟待通过制定牛肉拉面产业发展的专门法规,保障和推动兰州牛肉拉面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牛肉拉面作为兰州市乃至甘肃的一张名片,近年来发展迅速,已遍布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面馆超过50万家,年销售额粗略估计超过4000亿元。有人开玩笑说,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牛肉拉面。这一碗面还带动肉牛养殖和花椒、蒜苗、辣椒等特色种植业发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成为富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
产业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牛肉拉面也面临着质量标准、品牌保护、价值提升等诸多问题。比如,由于行业门槛低,带动作用强,很多人都知道,不少挂着“兰州拉面”招牌的面馆并非出自兰州,从而引发拉面的品牌之争;再如,传统的兰州牛肉面里只放几块肉丁,牛肉要单独收费,但是很多网友对此也提出疑问,牛肉面里到底该放几片肉?此外,近些年一些品牌连锁店的开设,对传统的作坊小店模式形成冲击,也对供应链和管理经营水平提出考验。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相关法规的出台,在从业人员培训、原料供应、制作标准、品牌保护和经营管理等方面做出规范,牛肉拉面的产业规模还有扩量空间,标准体系也将进一步完善,品牌效应也能得到持续放大。
但是,与工业品加工体系不同的是,地方小吃有其独特的文化属性和制作流程。每个地方的特色小吃中,真正广受认可的也就几家、几十家门店。他们之所以能抓住顾客的胃,靠的并不是一个行业标准、地方标准,而是自家配制、传承的“独门秘籍”。从顾客角度看,正所谓“众口难调”,法规的出台,是对整个产业、行业的规范和约束,只能满足大众化的、一般化的口味,并不能让所有门店都做到优质优味。
近年来,扬州炒饭、柳州螺蛳粉、天津煎饼果子等不少地方特色小吃都出台了制作标准。但从实际看,行业标准一方面缺少刚性约束力,另一方面又不能管得太宽、太死,否则反而给传统小吃“整不会了”。为兰州拉面立法,也需要理性看待,既不能寄希望一部法规完全解决“正宗”口味的问题,也不能出台之后束之高阁。有法可依,还需要落实有力。通过发挥法规的效力,规范行业乱象,治理产业痛点。至于口味的问题,就交给市场吧。
贝因美 和中国妈妈在一起贝因美以“爱”为基础,帮助亲子家庭健康幸福。【详情】
老字号知识产权保护研讨会聚焦稻香村、泥人张等老字号典型案例。【详情】
奶粉食用指南 守护宝宝健康成...提供奶粉喂养指南,解读奶粉配方成分,帮助新手爸妈理性选择奶粉。【详情】
点滴营养,绽放每个生命蒙牛乳业推动营养知识普及、提升国民健康水平。【详情】
红餐网 | 新华网食品 | 人民网食品 | 中国经济网食品 | 央视网美食 | 光明网食品 | 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 |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
中国网食品频道坚持“给你一个真实的中国”的永恒追求,融合各地民族风俗、地方特产,延伸至整个食品行业,展示中国食品丰富性、多元性,搭建中国食品展示平台。
新闻热线:010-88564110
投诉建议:010-88564110
电子邮箱:
foodchina01@126.com
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中国网食品”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