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食品不容虚假宣传
发布时间:2023-07-04 09:33:55 | 来源:经济日报 | 作者:苏瑞淇
对于毫无关系的企业做出的虚假宣传,相关科研单位要敢于维权,主动发声。新产品、新技术的落地推广,可以与专业化的商业运营团队合作联手,减少不良商家钻空子的机会。
近年来,网上不少打着“农科院”等科研院所研发或推荐的食品走红,它们有的宣称健康有机,有的宣传可以降脂减肥,有的还成为大型电商平台细分专区的畅销“顶流”。
但检测发现,一部分所谓科研食品的营养成分实测值明显低于标签标示值。不少农科院等研究机构也一再宣称,与生产企业并没有任何关系。所谓的“农科院美食”也被质疑为虚假宣传。
贴上“农科院”“农业大学”等标签,摇身一变就能成为“网红产品”,这种现象背后反映的是百姓对食品健康方面的需求。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的需求从“吃得饱”逐渐升级为“吃得健康”。消费者之所以愿意为带着“农科院”“农业大学”标签的产品买单,看中的是产品本身的真材实料,是对产品原料专用化、生产过程标准化的向往。
一些企业或者机构,正是看中人们的这种心理,打着科研机构的旗号,将名不副实的“科研食品”混入市场,甚至将伪劣产品也混入其中,损害消费者权益。
值得注意的是,有的产品确实与科研机构毫无关联,有的则是打“擦边球”。虽然有些生产厂家与科研机构有过相关产品的前期开发合作,但在研发还没有全部完成的情况下,就贸然上架商品进行售卖。
对于毫无关系的企业做出的虚假宣传,相关科研单位要敢于维权,主动发声。让科研品牌沦为不法商家的欺世招牌,无疑会损害科学研究的公信力。对于确实有过合作的企业,相关科研机构在产学研合作中要明确自身与企业双方利益、责权、机制等合作模式,对于机构名称的使用范围、使用期限等的授权要遵守严格的规定和审核流程。
科研机构的主业是研发,销售、运营、售后等方面并不擅长。因此新产品、新技术的落地推广,可以与专业化的商业运营团队合作联手,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最大限度减少不良商家钻空子的机会。
面对错综复杂的市场信息,消费者要辨明产品真实情况面临着许多困难。想要破除“农科院美食”的虚假宣传,需要相关部门明确此类虚假宣传适用的法律法规,明确对违规者的处罚标准。市场监管部门和电商平台也要强化核查机制,用上市质检、日常巡查等方式织密消费者权益的保护网。目前,想要核查“科研食品”是否存在虚假宣传,仅仅依靠消费者很难办到,需要监管部门联合消费者协会定期抽查,对相关产品出具鉴定报告,并在官方平台披露相关信息,打破信息不对称。执法部门还需畅通反馈渠道,降低消费者对此类商品的打假维权门槛,让那些披着“农科院美食”外衣的“李鬼”无所遁形。
贝因美 和中国妈妈在一起贝因美以“爱”为基础,帮助亲子家庭健康幸福。【详情】
老字号知识产权保护研讨会聚焦稻香村、泥人张等老字号典型案例。【详情】
奶粉食用指南 守护宝宝健康成...提供奶粉喂养指南,解读奶粉配方成分,帮助新手爸妈理性选择奶粉。【详情】
点滴营养,绽放每个生命蒙牛乳业推动营养知识普及、提升国民健康水平。【详情】
红餐网 | 新华网食品 | 人民网食品 | 中国经济网食品 | 央视网美食 | 光明网食品 | 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 |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
中国网食品频道坚持“给你一个真实的中国”的永恒追求,融合各地民族风俗、地方特产,延伸至整个食品行业,展示中国食品丰富性、多元性,搭建中国食品展示平台。
新闻热线:010-88564110
投诉建议:010-88564110
电子邮箱:
foodchina01@126.com
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中国网食品”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