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智库

郫都 一个乡村振兴路上让人牵挂的地方

发布时间:2019-04-03 17:10:53 | 来源:光明网 | 作者:梁正平

“让村民过上好日子”是郫都红光街道一直以来的奋斗目标。按照打造“田园、乐园、家园三位一体的田园综合体”的思路,引进农庄在红光白云村等6村连片规划建设了体现自流灌溉、水旱轮作、川西林盘特色和宜业宜游宜居的“天府·稻田四季”田园有机小镇。农庄项目的创新发展不仅有效改善了当地农民的生活条件和生产方式,更多的为农民带来了多元化的持续增收渠道。农民通过土地经营权入股每年可获得稳定的双700保底收益2000多元(700斤大米+700斤小麦,以市场中等价折算现金),农民在农庄产业园区务工可获得工资性收益人均3万余元,合作社生产经营性收益分配可为农民带来户均720余元分红,农民通过参与土地整理可获得人均3.5万元的补偿金。另外加上农民家庭经营、外出务工和转移性收入,统计显示,2018年白云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26500元。预计201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有望达到3万余元。

“战旗村到了,请大家带好行李下车”,一辆辆满载游客的大巴不断在战旗村村口广场停下,游客纷纷拿起手机、举起照相机,战旗村的一景一物,一色一步都成了他们的摄物。“给我来两个狗蹄粽子”“把郫县豆瓣给我打包”,遍布仿古街“乡村十八坊”两旁的榨油坊、酱油坊、布鞋坊、竹编坊、郫县豆瓣坊、蜀绣坊……一家接一家传统手工作坊里的郫都土特产,成了游客们的囊中之物。“现在每天都有好几百人到战旗村,节假日更是爆满,村里有些酱油作坊每天的营业额都能到3000元左右,放在以前真是想都不敢想”,战旗村党支部书记易奉阳说:“乡村振兴就是要让农民增收,增收是最终的目标,我们给战旗村定的目标是年均增长12%”。

郫都,一个乡村振兴路上让人牵挂的地方。

小改变 大文章 不离土 不离乡

先锋村里的农夫记忆

乡村振兴没有固定的模式让我们去生搬硬套,只有和党员、和群众、和村民、和村委一起,共同商讨,结合本村实际,走出一个符合自己发展的道路,才是唯一的出路。先锋村版的乡村振兴就是要实现:村强、民富、村庄美这个目标。

——先锋村党支部书记 任健

2001年,从湖北武汉经营建筑材料的任健,回到家乡担任了先锋村党支部书记,面对路破、沟塞,外出务工是村民主要收入来源,没有集体经济,这样的家底要让父老乡亲致富,过上幸福生活,如何破局,先做什么,这是他刚当上村支部书记思考得最多的问题。要想富先修路,先从修路修沟开始。村上没有钱,贷款没有质押物,任健动员10名党员干部拿出自己家的房产证作抵押,在银行贷了50万元款。他们用这笔资金开始搞村里的规划,修建道路,改造水渠,到2015年,通村主道,通组道路,接院道路,接户道路,水沟水渠等基础设施全部完成,彻底解决了老百姓行路难、安水难问题。

路通了,渠修好了,发展问题摆在了他们面前。“我们村地处城市饮水源保护区,院落散居,竹林相间,房屋自然分布,稻田花香,是典型的川西坝子林盘民居院落建筑。保护好一方水土,利用好生态自然资源,发展乡村绿色旅游,带领村民致富,这是我们唯一的出路”任健说:“中国是农业大国,大多数人都在农村生活过,是农村的土地养育了我们,尽管离开了村子,进了城,但对农村的那一段感情是割舍不了的,村里的那房、那砖、那草,那水塘,那颗树,还有那石磨……一切都留在我们的记忆里,‘农夫记忆’成了我们发展乡村旅游的主题”。先锋村以村集体的名义,用众筹的方式,创造性的添加了农夫记忆元素。人情客往吃饭的伙食团——农夫食堂;村民办红白喜事的场所——农夫坝坝宴;喝茶聊天的地方——农夫茶园;锄禾日当午的体验地——农夫耕作园。农夫动物园,农夫市街,农夫晒坝,农夫鱼塘......打上农夫记忆商标的萝卜干、新鲜蔬菜、水果、生态鱼也都成了游客回家必带的产品。村民是讲解员,党员干部是宣传员。老师带学生体验农事,一家人来钓鱼戏水,渐渐的来村里的人多了起来,热闹了起来。集农耕文化展示,农事体验娱乐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品牌农夫记忆成了先锋村的代名词。

2018年,郫都区实施乡村振兴计划,把农夫记忆作为景区名片来打造,这给先锋村新的发展注射了一针兴奋剂和强心针。有了政策,有了品牌,他们开始瞄准产业,村委会对每户村民的收入、技术基础、信息来源、社会关系,进行大盘点,建立数据库。党员干部针对每户的具体情况,帮助他们选择投资小,时间段,见效快,有市场前景,符合旅游景区规划的项目来经营庭院经济。“我17岁开始挑担到城里走街串户卖豆腐脑,一天能卖100多元钱,随着年纪的增大,体力比不上年轻的时候,前几年回到村里,走村串户卖,一天也就是几十元钱。” 54岁村民张德宏说:“去年任健书记动员我在自己家里开个豆腐店,我当时心里直打鼓,虽然我的豆花真材实料,味道也好,要我在家里开店卖豆腐做生意,我没有这个胆量,怕没有人来吃,经营不下去。书记鼓励我,给我打气,说赚了钱算我们的,亏了算书记自己的。村里的党员干部帮我一起规划房屋整修,为经营出谋划策,取店招名字,帮我们在相邻村社作宣传,村里的会也上这里来开,带动了人气。开张第一天就买了90元,知道的人越来越多,慢慢地生意就起来了,收入也在不断增加。刚开始一天能卖一小锅,后来煮豆腐的锅也越来越大了,现在一个月大约有6000多元收入。这里快成景点了,客流量会在一天一天增加,我有信心把我的张豆花做大做强。村委会正在帮我扩大经营范围,制作豆花饭,豆腐干,豆腐全席,推出豆腐系列,让游客吃了还可以打包带走,按照书记的说法就是把我的张豆花形成产业链,增加农夫记忆品牌元素”。党员干部带头示范,重点户试着干,户户跟着干。集体出资,党员入股,村民经营。大家纷纷动手,不离土,不离村,不离家,在自己的院子里做起了生意。一时间,三味书屋,幺妹店,农夫四季,在村里村外有了响当当的名号。

林盘川西春来早,桃红柳绿民居屋,小桥流水入画图,客来客往车如故。任健说:“我们制定的实现村强、民富、村庄美这个目标尽管不算大,但是,我们做的点点滴滴的事情,始终围绕着原住民、本村居民,以及村集体的致富增收和环境美来展开的,没有脱离农村、农业、农民这个话题,它都跟村民的生产、生活、利益息息相关。我坚信把这个事情做好后,返乡务工的村民,回乡创业的游子,来村经营的外乡人,会越来越多,我们先锋村老百姓的生活会越过越好!”。

老产业 新思维 大平台 金土地

广福韭黄飘香

广福村乡村振兴就是要聚焦韭黄,重视深加工,形成产业链;挖掘韭菜文化,发展盆景韭菜等文创产品,延长产业链。深度融合,三个产业同时联动,发展韭菜大田旅游,始终围绕韭黄产业发展,不忘我们自己发展的根是韭菜韭黄,发展我们自己的魂是韭菜韭黄。

——广福村党支部书记 汪生富

广福村地处都江堰自流水系下游的徐堰河、柏条河、蒲阳河等河流冲积地带,冲积油沙土,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疏松、透气,水质优良,特别适宜韭黄生长,当地种韭黄的历史已达300余年,素有“韭黄之乡”的美誉。重视传统农业,理解村民情怀,发展韭黄产业,振兴乡村经济,这是汪生富当上广福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会村民一起讨论后确定的发展方向。

多年来,由于水田多,旱地少,排水不易,品种落后,韭黄保鲜时间短,产量低,没有品牌推广,销路不好,每亩年收入不到6000元,韭黄种植面积不到1000亩,韭黄市场份额逐渐失去了优势。为解决基础设施、韭黄技术、销路渠道,振兴传统韭黄产业,汪生富和村党员干部带领村民,调整土地种植结构,深挖排水沟渠,让韭菜地干湿均匀,改善韭菜生长环境。北上山东,学习新技术,改良老品种,引进新品种。南下广东,考察蔬菜市场,摸清韭黄销路,打通销售渠道。通过努力,广福村韭菜种植基础设施得到有效改善,产量、质量、销量大幅提高,逐步形成了广福村独有的韭黄种植标准。针对韭黄保鲜时间短,容易腐烂,不便运输,行业竞争大,市场变化大的特点,村委会组织老韭农,土专家,市场销售人员,运输人员与农科院校的教授,农业部门的技术人员一起攻关,拿出办法,制定方案,通过实验,发明了“干撕”韭黄。干撕韭黄不用水洗,湿度小,在常温下可保存7天左右,在冻库里可以保存1个月。质量好,品质上乘,便于运输,容易保存,卖相好,销路好,韭黄“水洗”变“干撕”,广福“干撕”韭黄声誉鹊起,深受渠道销售商和消费者的喜欢,北上广、香港和国外客商纷纷上门预定,村民种植的韭黄,往往还在自家院子里就被采购商抢购一空。目前的广福村已形成了2000多亩的韭黄种植规模,带动周边村组形成6000亩左右的规模,每亩收入4万元左右,人均增收上万元。韭黄已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法宝,依靠韭黄致富的村民纷纷买起了小汽车,外出务工村民纷纷返乡创业,广福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农业产业村。

如何发挥规模效益和市场力量,实现广福村韭菜产业再升级,汪生富胸有成竹告诉地记者:“我们成立了韭菜产业发展支部,把党支部建在产业上,实现党支部统筹布局与产业链运行的无缝对接。产业链上的党支部,把种植技术好的党员以及合作社中的‘土专家’组织到一起,成立韭菜种植帮扶队,一对一辅导农户标准化生产,提升高韭黄品质,提高韭黄商品率。同时,我们在韭黄产业链上引进了精加工和深加工项目,让手撕韭黄留下的废弃物变废为宝,实现加工企业节约原料成本,韭农再次获得收益,仅这一项韭农每亩就能增收2000元”。润和家园有限公司赵洪波说:“农民不要的韭菜根、韭菜皮、韭菜叶,3毛钱一斤卖给我们,成了我们深度开发,提取微量元素和活性成分,加工成休闲食品的原料,我们生产的产品成本低,市场竞争力强,农民增收,公司增效,双赢效果明显”。

家家女红 户户针工 产城融合 幸福绣村

水隐桑田绣里藏锦

你铲一抷土,他挖一个坑,我放一颗树......春日花田,吐绿桑园,揽五分彩霞,采桑养蚕。孩子们动手栽桑看养蚕,《马鸣王的故事》情景再现,由蚕变茧,从丝到缎,蚕桑的历史起源,蜀绣文化体验,养蚕人勤劳智慧深有感叹。水隐桑田·农桑体验馆,老师、家长、儿童农桑活动正欢。

缫丝成线,大师泼墨,绣娘落针,山水人物蜀绢。创意蜀绣,倩影云修,绫罗绸缎,笑声片片,绣出锦绣河山。

桑坡树林,小桥水流,锦绣双湖,水中芦苇,歌声飘过T台绣。悠悠风来,半边绣街,轻纱拂过,一身蜀绣,美丽驻留。苏绣、 湘绣、粤绣、蜀绣,大家秀。云锦、蜀锦、宋锦,件件锦。南来北往商贾聚,品桑叶烫头,尝桑葚素食,盖碗茶香,谈锦说绣。

青杠树村,好一幅水隐桑田·绣里桑忙图。

水隐桑田·绣里体验式主题文旅综合体集桑蚕丝绸文化、蜀绣非遗文化、文化旅游产品研发、农业观光、科普教育为一体,充分融入了桑蚕丝绸文化、蜀锦蜀绣非遗文化、农业观光、科普教育、蜀绣创意产业元素。蜀绣创意产业园,蜀绣博物馆,农桑文化体验,蜀绣时装街,分布期间。蜀绣创意产业园包括蜀绣非遗大师工作室、蜀绣非遗博物馆、蜀绣非遗传承学校、蜀绣研培中心、传统工艺工作站、桑蚕文化展示及农作体验、非遗衍生产品研发中心等,致力打造融生态、科技、产业、人文于一体的“蜀绣发展集聚区”“非遗产业综合示范区”“非遗服务创新区”和“天府文化核心示范区”,形成强大集群效应,彻底改变了产业零散分布状况,实现产业集群发展。

水隐桑田·绣里集中发展蜀绣产业,生产需要的绣娘、绣饰需要的装裱师,运输需要的打包专业人员,物流、搬运工人,资源就在青杠树村。青杠树村是中国蜀绣第一村,自古以来就有栽桑养蚕织绣的传统,这里农村几乎是“家家女红,户户针工”。成都大小蜀绣企业上百家,近20个生产基地、10多个村(社区)生产车间、较大的规模绣坊近30家,家庭绣坊200余个,有2000余名绣娘长期从事刺绣工作,近500名绣娘取得了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省级、市级工艺美术大师,蜀绣传承人他们大都分布在郫都区境内。村委会围绕水隐桑田·绣里配套做系列文章,鼓励村民参加蜀绣技能培训,自己开绣房,入园务工。产城互动,产经相融,企业产品走高端市场,村民产品主要满足普通消费者,两个市场,互相带动,传承蜀绣文化,实现产城结合,促进乡村振兴,田园经济兴起来了,绣村活起来了。蓉锦蜀绣文化公司董事长蔡世民说:“水隐桑田·绣里为蜀绣大师建好了工作室,请他们进园创作,100多家蜀绣企业入驻生产,千名蜀绣技师加入蜀绣制作行列,与之配套的产品展示区,蜀绣时装季度发布会,蜀绣博览会,产品交易会,将聚集全国各地的人才人气财气,这里将形成一个蜀绣总部集聚区和蜀绣文化旅游景区”。

水隐桑田·绣里以蜀绣为核心,创新“蜀绣+”,实现多产业融合发展,衍生出蜀绣全新的产业链,让传统非遗“织”出新花样。待完全建成后蜀绣新型产业链的形成预计每年产值将达到5个亿,新增农民收入每年人均10000元,解决剩余劳动力,带动就业岗位10000个以上,真正实现蜀绣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于传承天府文化、搞活区域文化旅游、促进农民增收、加快推动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将起到积极作用。

  2019年2月12日,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训基地——四川战旗乡村振兴培训学院在成都市郫都区战旗村正式揭牌。学院将秉承“走在前列起好示范”校训,围绕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聚焦乡村振兴干部人才发展的需求,深化与全国各大高校的合作,常态化创新培训方式,力争到2020年,把学院打造成最接地气、最有特色、最具实效的乡村振兴人才实训教育典范。“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中共成都市郫都区委书记杨东升在四川战旗乡村振兴培训学院首期干部培训班说:“我们一定要把郫都建设好,振兴乡村,郫都一定要走在全国前面,为全国作好示范”。 (作者:梁正平)

责任编辑:陈思

乘改革开放春风 蒙牛犇向世界...蒙牛乳业的崛起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详情】

2018中国特殊食品合作发展...中国特殊食品在2018年迈入了新阶段。【详情】

第99届全国秋季糖酒会在长沙...超三千家食品酒类调味品及相关产业展商相聚长沙。【详情】

质量兴农万里行海南站质量兴农的大旗从云南传到了海南。【详情】

友情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 新华网食品 | 中国经济网食品 | 人民网食品 | 央视网美食 | 光明网食品 | 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 |

关于我们ABOUT US

中国网食品频道坚持“给你一个真实的中国”的永恒追求,融合各地民族风俗、地方特产,延伸至整个食品行业,展示中国食品丰富性、多元性,搭建中国食品展示平台。

联系方式CONTACT WAY

新闻热线:010-88564110

投诉建议:010-88564110
电子邮箱:

foodchina01@126.com

版权说明COPYRIGHT NOTICE

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中国网食品”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