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聚焦

节粮先减损 粮食产后损失如何减少

发布时间:2021-05-24 11:29:21 | 来源:中国商报/中国商网 | 作者:马嘉

我国粮食损失浪费的现象仍然存在。5月23日,中国商报记者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新闻通气会上了解到,在储藏、运输、加工环节,我国每年粮食损失量在700亿斤以上;在消费环节,浪费的食物更相当于3000万到5000万人一年的口粮。粮食产后损失该如何减少?

收购和储运环节粮食损耗率已有下降

据中国农业科学院估算,我国每年粮食储藏、运输、加工环节损失量在700亿斤以上,粮食全产业链总损耗率约为12%。

储运、加工环节为何会产生粮食损耗?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安全仓储与科技司司长王宏表示,在储运环节,农户储粮损失仍然突出,存在部分农户储粮设施简陋、缺少科学储粮知识、区域产后烘干能力不平衡等问题。另外,仓储设施老化和布局不合理、标准化规范化运输程度不高、缺乏农村物流装备、运输组织方式不科学、粮食物流遗撒、冲击破碎等原因也导致了粮食损耗。在加工环节,因过度加工、加工工艺落后等因素,面粉、大米出品率不高,未形成营养导向的加工体系。有研究表明,若减少大米抛光次数,使用适宜技术装备,可降低碎米率5个百分点以上。

目前,在收购、储运环节,粮食损耗率明显下降。“‘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实施以来,粮食主产区已推广建设总规模约1000万套经济、适用、防虫、防霉储粮新装具,据初步估算,使用装具的农户储粮损失可由8%降至2%以下。另外,在粮食仓储方面,推广应用气调储粮、低温和准低温储粮等技术,国有粮食储备仓库粮食储藏周期综合损失率已降至1%以内。”王宏说。

值得关注的是,消费环节仍是粮食浪费的“重灾区”。据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调查数据,我国餐饮食物浪费量约为每年1700万-1800万吨,相当于3000万到5000万人一年的口粮。“集体食堂、个人和家庭都存在一定的浪费现象,全社会宣传未形成有效合力,科普宣传针对性不强,做好公益性宣传还有很大空间。”王宏说。

如何减少粮食损失

我国粮食产量连续六年超过1.3万亿斤,每年大约有70%的粮食通过流通环节进入消费领域。如何减少粮食损失?

在粮食储运环节,储运减损技术的应用可以促进粮食保质降耗。王宏表示,我国仓储技术已经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目前铁水联运接卸技术、粮食铁路运输专用车皮和专用散粮车、集装散粮物流装具等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粮食流通效率,减少了粮食损耗。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永奕表示,“平房仓横向通风成套储粮技术”成果已在全国7个储粮生态区、24个省(区、市)的100多个粮库推广应用,累计储粮300多万吨。“十三五”项目成果实现了稻谷保鲜储藏损耗控制在1%以内,提高了我国粮食储备科技支撑能力;实现了通风水分损失控制在0.3%以内,降低粮食干燥和仓储能耗20%以上,企业增收、降低运行成本效果显著。

在粮食加工环节,要利用适度加工和综合利用技术降低损耗。“全面倡导适度加工、合理加工,开展大宗粮油适度加工技术研发及成果推广,避免过度加工导致出品率过低,有效减少不必要的粮食损失和能源消耗。积极挖掘米糠、豆粕等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潜力,开展增值利用技术开发和应用。”王宏说。

张永奕表示:“目前‘中国好粮油’系列标准和新修订的小麦粉国家标准引入了适度加工技术,进一步落实了节粮减损的行业要求,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目前,全国人大立法计划的粮食安全保障法拟就‘粮食节约’设立专章。下一步,我们将积极贯彻落实已颁布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中节粮减损相关规定。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中,强化节粮减损举措考核,推动地方狠抓节粮减损工作,同时,健全节粮减损技术标准体系,制定适度加工、粮油机械、副产物综合利用的系列标准。”王宏说。

责任编辑:陈思

老字号知识产权保护研讨会聚焦稻香村、泥人张等老字号典型案例。【详情】

奶粉食用指南 守护宝宝健康成...提供奶粉喂养指南,解读奶粉配方成分,帮助新手爸妈理性选择奶粉。【详情】

点滴营养,绽放每个生命蒙牛乳业推动营养知识普及、提升国民健康水平。【详情】

第29届中国厨师节展大师厨艺,品津门美食,挖掘特色饮食文化。【详情】

友情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 新华网食品 | 中国经济网食品 | 人民网食品 | 央视网美食 | 光明网食品 | 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 | 红餐网 |

关于我们ABOUT US

中国网食品频道坚持“给你一个真实的中国”的永恒追求,融合各地民族风俗、地方特产,延伸至整个食品行业,展示中国食品丰富性、多元性,搭建中国食品展示平台。

联系方式CONTACT WAY

新闻热线:010-88564110

投诉建议:010-88564110
电子邮箱:

foodchina01@126.com

版权说明COPYRIGHT NOTICE

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中国网食品”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