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聚焦

猪价跌破成本价,猪企调整策略聚焦降成本

发布时间:2021-06-28 13:34:54 | 来源:新京报 | 作者:王思炀

2021年以来,猪肉价格持续下跌,并跌破养殖成本价。处于猪价低谷期,猪企以销量增长对冲价格下滑的盈利情况恐难以长久,相比2020年轰轰烈烈的跑马圈地,降本增效、由快转稳如今成为更多猪企的目标。

业内专家表示,以量补价的出现是因去年猪企扩张太快,导致当下的产能释放期被动撞上猪价下行。在此背景下,企业需及时根据市场调整产能,控制成本,同时做好疫病防控,加强基础研发,提高竞争力。

猪价跌破成本价

2021年上半年,猪肉价格接连下跌,据农业农村部监测,6月18日-25日,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猪肉批发价格跌至22.24元/公斤,环比下降5.8%,同比下降46.5%。6月15日-18日,16省(直辖市)瘦肉型白条猪肉出厂价格总指数的周平均值为18.83元/公斤,环比下跌8.9%,同比下跌58.1%,较前一周扩大7.1%。

在此背景下,资本市场的猪肉概念股不再吃香,新京报记者结合东方财富数据计算发现,至6月25日收盘,猪肉概念股指数2021年内已下跌13.3%。

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副研究员朱增勇向新京报记者表示,目前猪价已跌破成本价,继外购仔猪模式的养殖户自3月开始步入亏损期后,自繁自养模式的养殖户自6月初也已开始亏损。6月中下旬,以120斤生猪为例,外购仔猪养殖户的亏损大约在1500元/头左右,自繁自养养殖户的亏损大约在300元/头-400元/头。不过,猪肉价格虽在不断下滑,但还未触及近三年历史低点,2018年曾有接近10元/公斤的情况。

猪价“跌跌不休”之际,2021年6月,国家发改委会同多部委印发《完善政府猪肉储备调节机制 做好猪肉市场保供稳价工作预案》,并在6月16日发布生猪价格过度下跌三级预警,提示养殖场(户)科学安排生产经营决策,将生猪产能保持在合理水平。

在朱增勇看来,目前,猪价仍以市场调节机制为主,如果后续出现深度亏损,将会有冻猪肉收储等形式的宏观调控手段介入。中长期来看,当前猪价下跌对于2022年-2023年的市场情况有很大警醒作用。国家发改委的新预案有利于基于最新的生产和市场形势变动进行及时有效的市场调控,防止生产超过合理范围的波动、稳定猪价。三级预警则是在提醒养殖户要根据市场形势适度调节产能,不要盲目扩产和压栏。

以量补价难长久维续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虽然猪价较上年同期大幅下滑,但牧原股份、正邦科技、温氏股份、大北农、金新农、唐人神、天康生物等上市猪企最新披露的5月生猪销售收入仍同比上升。其中,正邦科技生猪月收入较上年同期多出近1倍。

根据销售简报,牧原股份、正邦科技、金新农5月商品猪销售均价分别降至17.65元/公斤、17.52元/公斤、18.44元/公斤,环比、同比均符合下降趋势。究其根本,上述企业在猪价下行期仍能保持利润增长的原因在于“量”。从5月生猪销量来看,正邦科技同比增长232.23%,唐人神同比增长137.6%,牧原股份同比增长114.03%,温氏股份、大北农、金新农、天康生物等同比销量增幅也在四至六成左右。

在猪价持续下滑的现状下,猪企“以量补价”式的盈利是不是长久之计?中国畜牧业协会猪业分会副主任石守定向新京报记者分析,以量补价应该建立在猪价还没有跌破成本价的基础上。猪肉供应阶段性过剩的情况下,以量补价并不是好策略。目前猪价跌破成本价,持续下去,量增得越大,后续亏损可能也就越多。企业此时的主要任务是合理安排生产,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

在朱增勇看来,上述大企业并非主动以量补价维持盈利,只是因为去年扩张太快,产能释放期刚好撞上现在的猪价下滑。在此背景下,企业需要及时注意市场变化,调整产能。“像牧原股份4月左右就已意识到市场猪肉供给开始向宽松转变,逐步对二元母猪、仔猪等出栏计划进行调整,下调价格,加快资金回笼,不再压大猪。5月后,很多规模企业也逐步注意到这一点。”

从忙扩张转到降成本

随着猪价下跌,猪企不得不纷纷调整发展策略重心,相比前两年的快速扩张,求稳降本成为多家企业今年的工作目标。

2021年5月,新希望执行董事长、总裁张明贵在投资者活动中表示,猪产业经营结果不理想的原因,主要在于前期快速发展过程中,对发展困难认知不充分,导致规模、模式、节奏等没有很好匹配,疫情催化和行情变化下的应对能力不足。同时,此前过多追求短期出栏目标,主要精力放在产能扩张上,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后,暴露了对生产和经营的明显影响。新希望将从聚焦快速发展转为聚焦日常生产经营,从追求规模转为追求有效、持续经营,尤其在种猪、仔猪上不做过山车式发展。

唐人神也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对于猪肉价格持续下跌,将通过饲料产业为养猪精细化饲料提供技术支持,通过肉品产业提升养猪产业生猪附加值,平滑生猪价格波动对利润的不利影响;同时,会通过加强防疫、精准饲养、楼房养猪、提升种猪品质等措施,降低生猪养殖成本,应对猪价下跌风险。

正邦科技更是多次对外表示,2021年的工作核心是成本管控。2021年6月,正邦科技在路演活动中表示,“猪价下跌对于养殖行业回归理性有好处”,公司去年第四季度作出淘汰低效母猪的决策,也是源于对猪价走势的判断和降成本的考虑,尽早完成母猪优化。正邦科技将通过在源头上降低单头仔猪的断奶成本、改良营养配方、精准和简化用药、自己设计猪场精细小环节、优化管理体系和组织形式来实现降成本。

2021年6月,牧原股份董事会秘书秦军回复投资者称,面对生猪养殖行业周期性波动,牧原股份未来将不断加强成本控制。2021年一季度,牧原股份商品猪养殖完全成本在16元/公斤左右,从4月开始,随着产能释放和在群成绩提升,养殖成本有所下降,预计四季度可以阶段性实现14元/公斤的成本目标。

对于当前行业养殖成本的合理区间,朱增勇表示,因为饲料、管理、防疫成本等都在提升,大部分养殖主体成本能够降到15元/公斤上下就很好,行业龙头的养殖成本应该控制在13元/公斤-14元/公斤,如果要做到11元/公斤、12元/公斤,PSY(每头母猪每年所能提供的断奶仔猪头数)要实现在25以上。同时,朱增勇指出,降低成本也需要时间,对很多企业而言,从现在提高管理效率、改善技术水平到真正把成本降下去,至少要到2022年。

猪企应加强研发能力

至于猪价低于成本期间,养殖主体应注意采取哪些方式帮助自身平稳渡过,石守定指出,动物疫病对生产造成的影响较大,除着重成本控制外,养殖企业现阶段也要做好疫病防控。

朱增勇则表示,养殖户和企业要从权威渠道获取相应的产能供需信息,而不是盲目相信一些草根调研和咨询机构为迎合市场心理而发布的信息。其次,要适度放缓生猪出栏速度。大企业的生产安排不像中小养殖户那样灵活,比如现在决定放缓到实际完成放缓,起码要几个月。而规模企业前期扩张的新厂一旦建成,不可能一直处于空栏状态。目前,很多企业上半年妊娠母猪量都比较大,后续必然是要向新厂里引进新生仔猪,育肥补栏。所以在放缓速度这一点上,相对中小养殖户,规模企业会更难。

另外,一部分企业也需要更正对养殖的错误认知。虽然三元母猪生产效率比二元母猪低,但前期为了加速复产,很多企业都运用了三元母猪。慢慢到后来,有些企业觉得只管理好三元母猪也可以。但实际上,无论是从产业长期发展的角度,还是企业竞争力的角度而言,猪企未来更重要的还是要提升研发实力。“全球很多出名的大型养殖公司绝不是单靠资本增强竞争力,最后还是科研技术的比拼。所以现在猪企在放缓生产速度的同时,及时淘汰落后母猪产能,加大对领域内的种猪选育等基础研发也很重要。”朱增勇说。

责任编辑:陈思

老字号知识产权保护研讨会聚焦稻香村、泥人张等老字号典型案例。【详情】

奶粉食用指南 守护宝宝健康成...提供奶粉喂养指南,解读奶粉配方成分,帮助新手爸妈理性选择奶粉。【详情】

点滴营养,绽放每个生命蒙牛乳业推动营养知识普及、提升国民健康水平。【详情】

第29届中国厨师节展大师厨艺,品津门美食,挖掘特色饮食文化。【详情】

友情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 新华网食品 | 中国经济网食品 | 人民网食品 | 央视网美食 | 光明网食品 | 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 | 红餐网 |

关于我们ABOUT US

中国网食品频道坚持“给你一个真实的中国”的永恒追求,融合各地民族风俗、地方特产,延伸至整个食品行业,展示中国食品丰富性、多元性,搭建中国食品展示平台。

联系方式CONTACT WAY

新闻热线:010-88564110

投诉建议:010-88564110
电子邮箱:

foodchina01@126.com

版权说明COPYRIGHT NOTICE

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中国网食品”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