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滚动

肯德基发起减碳行动助力“双碳”加速度

发布时间:2021-12-28 10:58:24 | 来源:中国网食品 | 作者: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是21世纪后半叶事关人类命运的重要挑战。随着中国“3060双碳”目标宣布,一场自国家层面至社会层面的减碳行动全面展开。

作为对“双碳”战略的支持与响应,肯德基中国母公司百胜中国于2021年6月8日,宣布签署《企业雄心助力1.5摄氏度限温目标承诺函》,正式加入“科学碳目标倡议”,承诺将力争于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肯德基中国依托行业及资源、平台优势,在推行减碳理念、探索降碳模式、创新产品应用等方面取得突破,树立绿色发展范本,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助力。12月,肯德基中国发起“自然‘侦碳’向零出发”减碳活动,向“净零碳排放”迈出有力步伐。

探索“减碳”,创新产品“零碳”模式

今年10月27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指出,2020年中国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8.4%,超额完成了向国际社会承诺的到2020年下降40%—45%的目标。这一数字的产生与中国在零碳城市、零碳园区、零碳企业等方面的探索和努力密不可分。

聚焦“零碳”排放,肯德基积极寻求创新模式和解决方案。在本次减碳活动期间推出首款“零碳”产品,其“零碳”模式是将全国肯德基餐厅在活动时间内所售卖早餐燕麦饮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碳足迹通过植树造林的方式进行中和。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叶民表示,中国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采取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节能提高能效、建立市场机制、增加森林碳汇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通过植树造林增加森林碳汇,肯德基使产品实现“零碳”,将对全面“净零排放”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倡导低碳,推动消费者绿色生活方式

近年,经济发展带动生活质量大幅提升,如何找到快速增长的消费需求与低碳环保的平衡机制,是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关键问题之一。

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推行简约适度的绿色生活方式日益凸显重要。在肯德基超级APP上线的“自然‘侦碳’ 向零出发”主题活动中,肯德基以“碳豆”奖励的形式,鼓励消费者采取不使用一次性餐具、餐厅光盘和垃圾分类等低碳行为,助力消费者树立低碳理念,共同为低碳减排做出贡献。

该活动是肯德基继2020年提出“‘自然自在’可持续发展”宣言后的又一项公益举措,旨在通过每一次消费行为的低碳化,让“量变”引起“质变”。肯德基以线下7900多家餐厅和超级APP线上平台、自媒体矩阵号同时作为向社会公众传播低碳环保概念的窗口,共吸引了全网超过千万次关注,并携手2838万名会员开展6318万次低碳行动,累计为地球减碳145吨。

倡行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

今年10月,《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相继发布,明确提出了“双碳”的时间表、路线图和施工图,为各行各业指明了方向。

对餐饮行业来说,以开放的思维和务实的举措,加快推进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运用绿色、健康、节能、环保的低碳管理方式,在食物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深入践行“双碳”理念,是企业和从业者需要重视的社会责任。

多年以来,肯德基将绿色、低碳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通过实行可循环餐篮替代纸盒纸袋、木质餐具替换一次性塑料餐具等减碳举措,降低运营过程中的碳排,以及打造多元化公益场景带动公众参与绿色行动,不断提供餐饮行业的绿色路径和实践思路。

针对未来发展,肯德基中国总经理黄进栓表示,肯德基多年来持续致力于打造绿色餐厅,推动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带动更多消费者共同关注和参与其中,始终是推进这项工作中的重要思考。

责任编辑:

贝因美 和中国妈妈在一起贝因美以“爱”为基础,帮助亲子家庭健康幸福。【详情】

老字号知识产权保护研讨会聚焦稻香村、泥人张等老字号典型案例。【详情】

奶粉食用指南 守护宝宝健康成...提供奶粉喂养指南,解读奶粉配方成分,帮助新手爸妈理性选择奶粉。【详情】

点滴营养,绽放每个生命蒙牛乳业推动营养知识普及、提升国民健康水平。【详情】

友情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 新华网食品 | 中国经济网食品 | 人民网食品 | 央视网美食 | 光明网食品 | 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 | 红餐网 |

关于我们ABOUT US

中国网食品频道坚持“给你一个真实的中国”的永恒追求,融合各地民族风俗、地方特产,延伸至整个食品行业,展示中国食品丰富性、多元性,搭建中国食品展示平台。

联系方式CONTACT WAY

新闻热线:010-88564110

投诉建议:010-88564110
电子邮箱:

foodchina01@126.com

版权说明COPYRIGHT NOTICE

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中国网食品”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