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聚焦

食品健康标识应更清晰

发布时间:2023-09-25 09:44:50 |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 作者:曾诗阳

近来,上海一些超市的饮料货架上有了“红橙绿”含糖饮料健康提示标识。红色标识建议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橙色标识提醒每日添加糖摄入少于25克,绿色标识指导市民看懂营养成分表。标识不针对具体饮料品牌,但对于原本打算购买含糖特别是高糖饮料的消费者而言,这或许会改变他们的想法。

高糖摄入与多种疾病风险增加相关,随着健康理念深入人心,消费者在选购饮料时不再单凭口感喜好购买,而更加关注含糖量和配料表。“低糖”“无糖”饮料越来越受到消费者欢迎,成为饮料行业新风向。

但常常让消费者感到困扰的是,很难从外观直接判断饮料中到底含有多少糖分。奶茶店对于“三分糖”“七分糖”也缺乏统一标准,部分标榜“无糖”的饮料却超量使用甜味剂,对人体可能造成更大伤害。

近年来,我国加快为消费者识别低盐、低油、低糖食品而研究制定标识标准,强化对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的监督管理,推动在食品包装上使用“包装正面标识”信息。一方面,保障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帮助消费者了解产品成分,便于简单快速地选择健康产品;另一方面,由于产品成分需要标记在包装上,这对于生产企业起到督促作用,引导企业不断改良产品配方。

此次上海实行的含糖饮料健康提示标识,探索了推广健康消费新路子,回应了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是推动居民形成健康消费方式的有益尝试。与此同时,也为饮料企业产品升级提供了方向。“健康”是消费者对饮料的重要诉求,企业应顺应趋势,加大原料选择、用量配比、产品工艺等方面的创新投入,开发更多符合消费者健康理念、兼顾健康与口味的产品,用更多天然配料、更高质量标准的产品赢得市场认可。

相关部门应对饮料行业的健康转型给予鼓励和支持,完善行业标准和规范,推动健康食品生产与消费。同时,加强对产品的检测和监管,扶优去劣,对于乱标错标产品成分、含量的企业,要即时处罚、责令改正,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市场长期良性健康发展。

含糖饮料健康提示标识从供给端、需求端推动健康消费向前发展。下一步,还应观察其对消费者购买行为、商超销量、饮料行业发展的中长期影响,为后续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实践依据。此外,不妨将“红橙绿”标识推广至饱和脂肪、钠等更多品类、更大范围,让广大消费者可以借助标签标识更加便捷地鉴别选择,结合自身健康情况理性购买。

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实施了更加细致的含糖饮料分级制,通过A、B、C、D四个等级告诉消费者相应饮品的含糖量与饱和脂肪含量,等级为C级或D级的饮料必须在包装上贴标签。期待各地借鉴相关经验,推出更多促进健康消费的便利化、生活化举措。

责任编辑:

稻香村创立250周年大会

大会以“守正创新行稳致远”为主题,研讨老字号未来发展方向

【详情】

A2型蛋白质乳品研究与发展概...从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展开对A2型蛋白质乳品的解读。【详情】

贝因美 和中国妈妈在一起贝因美以“爱”为基础,帮助亲子家庭健康幸福。【详情】

老字号知识产权保护研讨会聚焦稻香村、泥人张等老字号典型案例。【详情】

友情链接:

红餐网 | 新华网食品 | 人民网食品 | 中国经济网食品 | 央视网美食 | 光明网食品 | 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 |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

关于我们ABOUT US

中国网食品频道坚持“给你一个真实的中国”的永恒追求,融合各地民族风俗、地方特产,延伸至整个食品行业,展示中国食品丰富性、多元性,搭建中国食品展示平台。

联系方式CONTACT WAY

新闻热线:010-88564110

投诉建议:010-88564110
电子邮箱:

foodchina01@126.com

版权说明COPYRIGHT NOTICE

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中国网食品”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