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聚焦

NMN一段抗衰逆龄的长寿神话

发布时间:2020-10-22 10:07:03 |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 | 作者:孙燕明

NMN是“长寿不老药”“长寿基因药”,可以“逆龄抗衰,挽回年轻””延长寿命到150岁”。一段时间以来,“一种可逆转衰老和延长寿命的活性成分”NMN产品网络销售异常火爆,在各大电商平台连续获得营养健康销售榜冠军,同时在资本市场相关股票价格也一路飙升,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然而,《中国消费者报》经多方采访证实,上述很多说法不仅尚无明确证据,我国监管部门也尚未批准将NMN用于普通食品或保健食品。

“NMN即β-烟酰胺单核苷酸,”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教授李可基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口服NMN可以补充老年人自身合成NMN的能力不足,但具有一定延缓衰老功效之说尚无证据。该类产品更不可能做到违背自然法则使人越来越年轻,这决不是使人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人的健康、寿命以及衰老的过程涉及很多因素,决不是服用某种产品就起决定作用。”李可基认为。

NMN属于膳食补充剂

记者在多家电商平台了解到,目前NMN产品不少于千种,以美国、日本等国家生产的产品为主,这类产品多主打长寿、逆龄等概念。有些产品的销售页面显示,“通过美国食药监局工厂备案,通过NSFNSFcGMP(膳食补充剂)认证,通过NSFcGMP(运动营养)认证。”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营养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何琪杨教授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介绍,2013年,美国哈佛医学院大卫·辛克莱尔教授研究发现NMN具有抗衰老功效,被称为“最接近青春之泉”的物质。

2018年3月,哈佛大学研究团队发现人体补充NMN可以增加肌肉当中NAD+的含量,从而延缓肌肉的衰老,即使老年人也可以保持相对强健的身体状态。

何琪杨表示,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内的NAD+水平会逐渐降低,导致细胞线粒体功能减弱,DNA遭受的损伤无法得到修复,这也是为何中老年人会比年轻人恢复能力更差、抵抗力更弱的直接原因。

NAD+又叫辅酶Ⅰ,它能为人体糖类、脂类、蛋白质代谢提供超过95%的能量,是生命体的能量枢纽。美国、日本等国的多项动物实验证实,NAD+可以延缓衰老和防止老年痴呆症等多种神经元退化疾病,并调理和改善衰老的各种症状。

“NMN是人体固有的代谢产物,它可以直接转换为NAD+。”何琪杨强调,人们口服NMN能够有效提升人体NAD+含量,恢复细胞供能能力,同时抵御衰老。它的作用是帮助人们以比较健康状态度过老年期,切莫相信“延长寿命到150岁”“抗衰逆龄”等虚假宣传。

人们为何不直接服用NAD+,而是服用前体物质NMN呢?何琪杨解释道,由于NAD+分子比较大,外部直接补充的NAD+很难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部参与生物反应,而NMN分子较小,很容易穿过细胞膜。一旦进入到细胞内部,2个NMN分子会结合在一起,形成1个NAD+分子。NMN本身就是人体内天然存在的物质,也存在于很多天然食物之中,因此安全性非常高。

李可基表示,NMN与辅酶Q10可以类比,对人体的影响范围比较广,不针对特定的疾病,对人体健康具有基础性的支持作用。实际上,NMN的作用是在体内合成NAD+参与人体内各种生物化学反应。“NMN是食品,在国际市场作为膳食补充剂销售,而不是药品。”中国保健协会保健咨询服务工作委员会秘书长王鹤松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有些生产企业宣称NMN为“长寿不老药”,显然属于虚假宣传。同时,资本市场将NMN归入医药概念股,也对大众造成了一定的误导。

在美国,NMN作为膳食补充剂上市销售。今年3月31日,日本厚生省将NMN列入“只要不标榜药品的功能功效,就不作为药品来判断的成分”清单,也就是说不声称药品的功能就可以作为食品的原料。

我国尚未批准将NMN用于食品

“迄今,我国监管部门尚未批准将NMN用于普通食品或保健食品。”王鹤松表示,NMN作为抗衰老原料在国内没有进行安全评估,在国内直接销售这类产品违法违规,在此前提下,申请保健食品也就无从谈起。而即便是保健食品,原则上也不能声称功能。

在我国,新的食品原料必须经由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依据《食品安全法》《新食品原料安全性审查管理办法》,对安全风险和营养成分、摄入量、适食人群等数十个事项进行评估,审评合格后才能应用。

依据《食品安全法》的有关规定,对于保健食品的监管采取备案和注册两种模式。国务院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制定保健食品原料目录和允许保健食品声称的保健功能目录。使用保健食品原料目录以外原料的保健食品和首次进口的保健食品,应到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注册才能上市。

2019年10月1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制定的《保健食品原料目录与保健功能目录管理办法》施行。其中规定,原料目录为保健食品原料的信息列表,包括原料名称、用量及其对应的功效。保健功能目录为具有明确评价方法和判定标准的保健功能信息列表。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特殊食品司相关负责人在《保健食品原料目录与保健功能目录管理办法》新闻发布会上曾公开表示,保健食品原料目录以中国20多年保健食品注册审批工作及1.6万个批准注册产品相关数据为基础,不仅要审核安全性,还要明确原料的用量和对应的功效,并重点审核其科学依据。

跨境电商销售避开国内监管

记者通过市场调查了解到,NMN产品大多价格昂贵,很多产品堪称天价,产品价格相差悬殊。例如,一款标称美国进口NMN产品30粒/瓶 ,每瓶售价498元;一款标称日本进口高纯度长寿基因胶囊增强型90粒/瓶,每瓶售价7999元;还有一款标称日本进口抗衰老长寿基因药的产品每瓶60粒,每粒150毫克,每瓶售价22588元。

王鹤松表示,目前,国内企业在境外的工厂生产NMN产品,然后通过跨境电商平台返销到国内,这样既避开了国内食品安全法规的监管,还省去了申请新食品原料及注册保健食品的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

他进一步分析说,我国对跨境电商的管理比较宽松,将NMN按个人自用进境物品监管。作为消费者自用的商品,NMN产品可以通过跨境电商的方式在跨境电商平台上销售,

相关部门从2019年1月1日起,延续实施跨境电商零售进口现行监管政策,对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商品不执行首次进口许可批件、注册或备案要求,而按个人自用进境物品监管,即利用跨境电商模式销售的国外保健食品不需按照中国的食品安全法规进行注册或备案便可销售。“这类产品定价与NMN的含量和销售渠道密切相关,有些产品NMN含量非常少,也会宣传是NMN产品。”王鹤松表示,目前,日本明确规定NMN产品可以作为普通食品销售,但是因为日本原料企业产量较低,所以售价非常昂贵。NMN产品原料主要产自于我国,随着产量的扩大,NMN会恢复到正常的市场价格。

记者注意到,有些在网上销售的NMN产品包装上全部标注英文。对此,王鹤松解释说,我国对跨境电商销售的食品不要求必须有中文标签。经销商一般会在电商平台上发布中文商品介绍和食用说明。但是,一般贸易进口的商品必须标注中文标签才允许进口。

未来合法化需要关注安全评价和功能审批

李可基表示,从科学角度来看,当前虽然正在对NMN进行一些临床实验,但多数还没有结果,且主要都是针对年轻健康的群体,还没有将老年和疾病群体纳入。今后,对NMN还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目前,NMN还是一种功能性的原料。李可基认为,未来的合法化应关注两点:第一,安全性评价。监管部门不仅对原料要做安全性评价,还需要参考国际上的法规。第二,功能审批。通常作为食品原料,需要满足基本的营养需求或者色香味,应作为新食品原料归口国家卫健委管理;如果作为保健食品的原料,应归口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管理。“从市场角度来看,抗衰老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概念,但研究时间短仍然是最大的挑战。”李可基表示,从医学上看,动物或者人体细胞的体外研究证据与真正的人体临床试验证据存在巨大差别,因为总会有例外。任何物质成分的功能必须经过多次严格的人体临床试验才能被认可,通常都是历经多年、甚至几十年积累下来的成功经验。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副研究员吴崇明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些医学科研团队对NMN做过动物实验和小规模人体临床试验,但学术界对延缓衰老功效存在很大争议。现在销售的NMN产品均未进行权威机构开展的人体临床实验,大部分产品宣称的功能均来自于美国、日本等国家研究学者发布的论文。不同NMN产品的纯度相差很大,杂质的组成和含量会严重影响功效甚至可能导致副作用,因此需要看产品是否符合生产国或地区的行业标准。人们食用NMN产品还需要慎重,最好由专业人士指导。“目前,最重要的是NMN原料合法合规问题。”王鹤松认为,只有解决了国内NMN原料申报问题,才能迎来今后的发展。NMN可以作为延缓衰老的膳食补充剂食用,如果出现不良反应,就要立即停用,以免危害健康。

责任编辑:陈思

奶粉食用指南 守护宝宝健康成...提供奶粉喂养指南,解读奶粉配方成分,帮助新手爸妈理性选择奶粉。【详情】

点滴营养,绽放每个生命蒙牛乳业推动营养知识普及、提升国民健康水平。【详情】

第29届中国厨师节展大师厨艺,品津门美食,挖掘特色饮食文化。【详情】

科学饮水 健康生活关注中国网食品频道饮用水专题。【详情】

友情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 新华网食品 | 中国经济网食品 | 人民网食品 | 央视网美食 | 光明网食品 | 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 | 红餐网 |

关于我们ABOUT US

中国网食品频道坚持“给你一个真实的中国”的永恒追求,融合各地民族风俗、地方特产,延伸至整个食品行业,展示中国食品丰富性、多元性,搭建中国食品展示平台。

联系方式CONTACT WAY

新闻热线:010-88564110

投诉建议:010-88564110
电子邮箱:

foodchina01@126.com

版权说明COPYRIGHT NOTICE

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中国网食品”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