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集利用新零售打造优势,把握策略引领品牌走向发展快车道
发布时间:2020-12-07 14:25:21 | 来源:中国网食品 | 作者:
在互联网和疫情的双重冲击下,部分零售门店开始转型发展线上,希望以此得到“拯救”。
而与此同时,线下零售行业在整体增速放缓的当下,“小而精”的便利店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特别是随着用户需求不断丰富,便利店的不断更新服务类目,小而美的精致商品覆盖门店,逐渐发展成综合性的服务平台。
根据2020年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便利店门店数量达到13.2万家,同比增长9%。前十大便利店占据了全国店铺数量的63%。相比之下,日本仅7-11、罗森这几大品牌即占据了89%的市场份额。这样的数据,意味我国便利店行业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但目前的市场状况是,大部分传统便利店存在着同质化严重,缺乏自身品牌特色,只能局限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难以拓展版图。面对这样的发展局面,我国便利店行业要做出什么样的举措,才能扭转僵局?转型成为新零售便利店十分有必要。作为“生活智慧便利店+”的全家集便利店,从即时性、便利性、服务性三个方面入手,用新零售打造自身优势,带领品牌走向发展快车道。
1、品牌密集开店,以达即时性
具有一定代表性的7-11为何从美国引入日本后,就能成功在日本稳扎脚跟?源于其品牌密集型选址的战略。
所谓的密集型选址战略,指的是TA会对店铺进行选址评价和收益计算后,在小商圈范围内开店。首先预测销售额,对门店收益有直观的评价;而后,辨别人流动线,是否适合便利店的经营;最后才确定是否开店,避免赤字店铺的开业。
这样的做法不仅能提高小规模便利店的生产效率,还要提供合理、有效的采购和物流制度,密集开店才能灵活地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
在这一战略上,在全家集便利店的身上也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对于全家集便利店也选择密集开店战略方法的做法,全家集相关负责人也给出了非常合理的回答:
“面对消费者,这样的做法能在一定区域内提高品牌效应,加深消费者对它的认识,增强对品牌的信任度;而面对品牌,密集开店能提升货物的配送效率,还能减少总部莅临指导路上花费的时间。密集开店的方式,能让便利店的即时性更加明显。”
2、结合互联网模式,以达便利性
随着年轻消费者涌入市场,传统便利店的很多商品已经不适合年轻的消费群体。尤其是生于互联网时代的95后和00后,TA们更倾向在倾向于线上购物。所以,与其说是线上电商行业抢走了顾客,不如说是线下实体店的便利性输给了网上商城。因此,以便利性为明显特色的便利店,结合互联网模式势在必行。
全家集便利店作为一家“生活智慧便利店+”,为了达到便利性这一目的,结合了互联网模式。利用自身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先机技术手段,引入新零售模式,让消费者在线上“逛”便利店。基于其密集开店的战略,多个门店可以作为供应链的仓库,能存储大量商品,又因为距离目的地近,有着传统便利店无可比拟的优势。
同时,全家集的大数据系统不仅帮助其建立了新零售模式,还在此基础上发展了社交新零售,将优质的商品经过大量身边的朋友亲身体验后分享。利用互联网的速度,迅速将门店的信息传播出去,通过互动,方便顾客迅速选购商品,以达到便利店的初始目的——便利。
3、增加便民服务,以达服务性
生活中有着太多的琐碎事,而当代年轻人又十分害怕麻烦。于是为了“讨好”这些傲娇的消费者们,电商们使出了“十八班武艺”。例如,人们嫌拿钱包出门麻烦,于是电子货币出现了;人们嫌去超市麻烦,于是电商开设了送货到家的服务;人们嫌自己做饭麻烦,于是外卖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新事物,因为服务到位,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便利店也不例外,只有更好地服务消费者,才有可能在电商如此发达的今天重新赢得消费者的青睐。为此,全家集便利店增加了20余项便民服务,将原本生活中必须要做的、地点比较分散的事情集中起来,让消费者一站式解决多种生活琐事。TA以便捷的流程、优质的服务,得到了消费者的称赞。
结语:
“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等快速发展,让传统零售行业感受到了寒冬考验。全家集逆袭而上,正是因为TA从即时性、便利性、服务性三个方面入手,把握策略,将便利店与互联网相结合,成为“生活智慧便利店+”,引领品牌走向发展快车道。
责任编辑:陈思奶粉食用指南 守护宝宝健康成...提供奶粉喂养指南,解读奶粉配方成分,帮助新手爸妈理性选择奶粉。【详情】
点滴营养,绽放每个生命蒙牛乳业推动营养知识普及、提升国民健康水平。【详情】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 新华网食品 | 中国经济网食品 | 人民网食品 | 央视网美食 | 光明网食品 | 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 | 红餐网 |
中国网食品频道坚持“给你一个真实的中国”的永恒追求,融合各地民族风俗、地方特产,延伸至整个食品行业,展示中国食品丰富性、多元性,搭建中国食品展示平台。
新闻热线:010-88564110
投诉建议:010-88564110
电子邮箱:
foodchina01@126.com
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中国网食品”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