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价格连续“超涨”如何应对
发布时间:2021-01-29 11:47:08 |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 作者:李涛
2021年可以说是农作物最为“扬眉吐气”的一年,特别是玉米价格从年初开始就有了上涨的趋势,到目前为止,玉米价格一路高歌猛进,丝毫未见下降的趋势。
数据显示,玉米价格出现大幅上涨,目前已处于历史高位。现货方面,据农业农村部玉米市场监测预警数据,2020年12月份,国内产区平均批发价达到每斤1.24元,同比上涨35.6%,年内涨幅达到26.5%。期货方面,到目前为止国产玉米期货主力合约日内最高价出现在1月13日,为每吨2930元,创出历史新高,比5年多前,2015年3月11日曾出现的每吨2572元高出358元/吨,超出13.9%。
多因素影响玉米价格上涨
从2021年1月20日全国玉米价格行情来看,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玉米价格都已经上涨到了2800元/吨,我国玉米主产区东北、华北和西南、西北等地区的价格也有很大的上浮。
目前,我国玉米主产区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四地的玉米总产量在6500万吨左右,占全国玉米总产量的35%,而这几个地区的玉米价格基本都在2575元/吨至3000元/吨,业内普遍认为这个价格在玉米主产区还是比较高的。
而我国玉米次产区的山东、河南、河北等3地,每年的玉米总产量基本在5421万吨左右,可以占到全国玉米总产量的29.3%左右,而这几地的玉米价格到目前为止基本都在2650元/吨至3060元/吨。
在我国玉米第三产区的山西、陕西、云南、四川等地的玉米年总产量基本都稳定在2553万吨左右,这占到我国玉米总产量的13.7%左右,而这几地的玉米价格基本稳定在2550元/吨至3200元/吨左右。
有业内人士指出,从历史角度来看,2020年玉米价格继续上涨具有一定的恢复性质,也符合市场预期,但到了2021年初,就目前的涨幅来说,已经出现“超涨”,这是多因素综合后产生的偶然现象。
一方面,玉米临储政策取消后,市场价格主要由供需决定,但历史形成的高库存和因高估值引导产生的高产出等问题在失去临储收购后集中表现,市场供给压力突然加大,价格出现下跌。价格的下跌又导致消费量的大幅提高,产消需长,玉米市场逐渐由产大于需转变成产不足需。2020年5月底开启拍卖以来,市场参与拍卖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几乎100%成交,且溢价幅度较大,推动玉米价格水涨船高。
另一方面,疫情、极端天气、炒作等导致玉米价格偶然“超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引发了国际对粮食安全问题的担忧,一些国家采取了限制出口等措施引发资本炒作,推动了国际粮价上涨,并传导至国内。台风使东北部分地区玉米倒伏,导致玉米收获成本明显增加,推动玉米价格上涨。同时,玉米收获和上市延后,农民惜售,企业竞相提价收购,进一步强化了玉米涨价预期。
原材料上涨下游行业企业受影响
在玉米价格高涨的同时,玉米产业人士直呼看不懂。
“玉米价格的上涨已经让人看不懂了,现在完全是卖方市场,产区农民如果有粮食,多远都会有人来拉走。另外有听说贸易商屯粮的现象,价格一定程度上也存在人为炒高的可能。”有产业人士感慨。而短期内玉米价格走势很难大幅下跌,未来要看政策和大方面。
据了解,由于近段时间玉米连续上涨,山东地区深加工企业待卸车辆猛增,企业开始回调价格。东北地区收购价开始滞涨企稳。前期玉米期价达到高点2930元/吨,预计后市期货价格仍有上涨动力,但上方空间将有限。
我国虽然是全球第二大玉米生产国,但同时也是玉米消费大国。玉米消费90%以上用于饲料生产和工业消费。生猪价格持续高位,养殖利润丰厚驱动下,产能持续释放,使得生猪和母猪存栏量逐月增加。
而饲料涨价对养殖企业肯定有影响,不过,有业内人士指出,影响大小要看企业的毛利润多少。“高利润影响小,低利润影响大。目前,养猪企业的毛利润仍然很高,整体饲料价格的上涨只影响了企业的部分利润,不至于不赚钱。蛋禽养殖企业的利润也不错,但是肉鸡的利润就不那么好了,相对来说,饲料价格对这类企业的影响更大。”
春节临近,猪肉也迎来了消费旺季,饲料价格对生猪养殖企业成本的影响更是不可小觑。养猪业有两种主要的饲料:一种是蛋白质的豆粕,另一种是能量类的玉米。玉米价格比元旦前后高出400元左右,不到20%;豆粕比元旦前后上涨1000多元,上涨34%,综合计算下来,猪企业饲料成本至少上涨20%。谈到玉米价格上涨的原因,相关专家认为:从宏观上看,首先是玉米的总体供需结构发生了变化,即存在供应缺口。事实上,近年来,中国一直在进行结构调整。一是调整种植结构,减少种植端供应。一是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深加工能力。
合理应对玉米价格快速上涨
有专家建议,玉米在我国播种面积最大,总产量最高,是第一大粮食品种,其价格的快速上涨对我国粮价的整体变化具有较强影响,应引起高度重视,建议从四个方面合理应对:
一是尽快调整政策导向,促进玉米生产恢复发展。在生猪生产逐步恢复和玉米深加工产能持续扩大的情况下,随着玉米去库存结束,国家宏观调控的余地将越来越小。建议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对生产的调节作用,并辅以相应的政策调整,鼓励玉米生产恢复发展。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层层压实责任,扭转一些地方忽视玉米生产的倾向。缩小玉米和大豆生产者补贴标准差距,释放政策信号,激发农户生产积极性。
二是开辟新市场解决大豆问题,缓解“争地”现象。大豆和玉米生产区域重叠度较高,加大玉米播种面积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豆生产。2020年大豆价格上涨同样明显,玉米、大豆价格同时大幅上涨的情况下,应同步配合寻找大豆生产的新空间。强化科技攻关,提高大豆单位面积产量,扩大大豆适种范围。通过贸易、农业“走出去”等多种形式强化与巴西、俄罗斯等国家的非转基因大豆进口合作。
三是加强监管和调控,清空市场炒作水分。当前玉米价格过快上涨,存在一定的炒作因素。价格上涨导致各方主体普遍看好后市,加工企业积极备货,贸易商积极收购,农户挺价惜售,多方惜售助推价格上涨。建议相关部门加强调度,深入市场摸底,随时了解市场库存情况和售粮进度,适时释放积极信号,引导市场有序售粮,同时加强对秋粮收购和政策性粮食销售出库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恶意炒作、哄抬物价等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四是完善玉米及替代品进口管理。玉米产业链较长,弹性较大,只要给予适度空间和时间,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价格会逐步趋于平稳,国内生产面积也会较快趋于合理,产需关系出现自愈性缓和。如果放开进口限制,势必会增加供给,市场会在国内生产和价格双低的位置寻找平衡,将对粮食安全和农民利益产生长期影响。所以要继续坚持玉米进口配额管理制度,合理控制玉米进口规模。完善玉米及替代品进口管理,坚持基本自给原则和进口配额管理,综合运用技术性措施,将高粱、大麦等进口替代国内玉米消费的数量统筹纳入玉米自给率的控制范围。
责任编辑:陈思奶粉食用指南 守护宝宝健康成...提供奶粉喂养指南,解读奶粉配方成分,帮助新手爸妈理性选择奶粉。【详情】
点滴营养,绽放每个生命蒙牛乳业推动营养知识普及、提升国民健康水平。【详情】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 新华网食品 | 中国经济网食品 | 人民网食品 | 央视网美食 | 光明网食品 | 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 | 红餐网 |
中国网食品频道坚持“给你一个真实的中国”的永恒追求,融合各地民族风俗、地方特产,延伸至整个食品行业,展示中国食品丰富性、多元性,搭建中国食品展示平台。
新闻热线:010-88564110
投诉建议:010-88564110
电子邮箱:
foodchina01@126.com
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中国网食品”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