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本土小面为何“好吃做不大”?
发布时间:2021-10-13 10:51:43 | 来源:工人日报 | 作者:
在重庆,小面和火锅,是食客的最爱。此前,周师兄火锅成为重庆第一家获得创投的本土火锅品牌。而重庆本土小面品牌仍面临“好吃做不大”的尴尬。
重庆老板的“执着”
据重庆小面协会会长邹徐介绍,今年以来,面食赛道上资本动作频频:五爷拌面成功融资3亿元,和府捞面也拿到8亿元融资。最近,重庆小面学徒宋奇创办的遇见小面,也宣布完成超1亿元的融资。可遗憾的是,重庆本土小面品牌,却常与资本擦肩而过。
重庆盅盅面创始人唐新宇表示,近年来接触了多家资本投资公司,但一直没谈下来。投资人的看法是,重庆本土的小面馆没经过全国市场考验。
也有人说,重庆大部分小面品牌的老板单打独斗的多,资源整合的少。
在采访中,记者听到这样一件事:重庆万州一家面馆,外地食客点了一份肥肠面不要辣椒,老板居然不接待。原因是,不辣的肥肠面根本不好吃。重庆老板的“执着”由此可见一斑。
业内人士称,存在万店基因的品牌,一定不能是一个非常区域性的口味生意。
一家一味
“重庆小面竞争太激烈了。”重庆赵伍面店赵老板说,他在金岛花园开第一家店时,当时200多米的街道上就有10多家小面店,一年后,这些店里面只剩两三家还在经营。味道差的很快被市场淘汰。
“地道重庆小面没有固定的味道标准,一家一味,好吃才是王道。太辣没人吃,不够辣又不好吃。”重庆京渝省情和发展规划研究院研究员莫远明说,重庆小面开到其他城市,如果不改变本土江湖风味就很难适应当地的口味偏好,如果改得适应当地口味偏好就不是重庆小面了。这几乎是地域风味过于浓烈的美食都会遇到的问题,对重调味的美食而言尤甚。
对此,有人说,小面能够做出1万碗不同的滋味,且香味都有细微的差别无法复制。这就是重庆人的本事,也是小面难以走出重庆的原因。
地方标准推行
“小面虽无定法,不过有一些重庆特征还是显而易见的。”重庆市小面协会秘书长曹家亮说,首先必须够麻够辣,汤汁火红,麻辣中有多重复合增香增鲜的素材,至于是14种香料还是18种香料,那就是各店家的独门秘方了。
重庆小面其实是有地方标准的。据曹家亮介绍,标准起草小组查阅了大量国家标准和相关行业标准,并同实验小组一道走访了重庆部分小面饮食店,对重庆小面进行了若干次实验和数据收集,经过多次会议讨论完成了标准草案,最终以《重庆小面烹饪技术指南》发布。
重庆市商委相关负责人认为,标准强调了卫生与操作规范,从而进一步保证了重庆小面的质量,提升了餐饮企业和重庆小面行业的品质和形象,也有效地保护了消费者的利益。在重庆小面首个地方标准的推行和指导下,重庆市小面企业会更加规范健康地发展。
不过,这位负责人称,虽然标准将重庆小面的制作过程规定得很详细,但是却没有具体规定调味料的比例,而是写明“按一定比例均匀地放入面碗内进行调配”。
由于重庆小面品牌现在暂未获得地理标志证明等授权,导致全国食品加工企业都能生产,使重庆小面口感参差不齐。重庆小面大多是用半干的碱面制作,但部分外地重庆小面的面条却是方便面,在口感上大打折扣。
为此,重庆大渡口区日前宣布将建成2023年重庆市小面产业园,力争成为年产值超100亿元的产业园区,并通过抢占市场份额,实现重庆小面新的腾飞。
曹家亮向记者表示,在小面协会专业化平台的策划运作下,重庆小面已初步实现了行业标准化、智能化、品牌化的发展路径。在全产业链的整合发展下,重庆小面协会预计5年内打造3至5家本土上市小面品牌。
责任编辑:贝因美 和中国妈妈在一起贝因美以“爱”为基础,帮助亲子家庭健康幸福。【详情】
老字号知识产权保护研讨会聚焦稻香村、泥人张等老字号典型案例。【详情】
奶粉食用指南 守护宝宝健康成...提供奶粉喂养指南,解读奶粉配方成分,帮助新手爸妈理性选择奶粉。【详情】
点滴营养,绽放每个生命蒙牛乳业推动营养知识普及、提升国民健康水平。【详情】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 新华网食品 | 中国经济网食品 | 人民网食品 | 央视网美食 | 光明网食品 | 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 | 红餐网 |
中国网食品频道坚持“给你一个真实的中国”的永恒追求,融合各地民族风俗、地方特产,延伸至整个食品行业,展示中国食品丰富性、多元性,搭建中国食品展示平台。
新闻热线:010-88564110
投诉建议:010-88564110
电子邮箱:
foodchina01@126.com
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中国网食品”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