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消费

盐碱地生态循环农业乡村振兴科技服务团队典型案例

发布时间:2021-12-17 13:36:47 | 来源:中国网食品 | 作者:

1引言(故事背景)

在惠安县辋川镇的下江村,有着这么一片好风光。蔚蓝的天空下,鳞次栉比的大棚在阳光下宛如一条泛着闪闪银光的河流流淌在村庄和田野之中。待走进这片美景,入眼又是生机盎然的绿意,沉甸甸的硕果挂满了枝头,清新而芬芳的果蔬香味扑鼻而来,机警的鸡妈妈带着小鸡们在领地巡视,白羽番鸭在宽敞的水渠中徜徉放松,偶尔俯冲而下的水鸟惊起湖中的鱼儿,在湖面上翻腾起一片白色的浪花。除了村里的中老人们,恐怕谁也无法想象这片土地曾经是一副典型的“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秋天遍在荒,冬天一片光”的盐碱地景象吧。

家兴家庭农场俯瞰场景


农场一角

这里便是惠安县家兴家庭农场。农场紧邻福建省最大的食盐(载体盐)生产和出口基地——山腰盐场,周边耕地多为盐碱地,常年受海水侵蚀,作物很难生长,对早期地瘠人贫的“地瓜县”群众可以说是雪上加霜。直至今日,下江仍然是惠安经济略为靠后的行政村。80后郑培忠对此印象深刻,尤其看到抛荒长达三四十年的大片土地,作为一名中共党员,本着为乡邻谋福利、为乡村发展贡献一份力的初心,他毅然决定将自己的资产抵押,并向亲朋好友借资回乡,于2013年成立惠安县家兴家庭农场,陆续流转了270亩的盐碱地,开始了近十年盐碱荒地开发利用的征程。

决心有了,资金勉强有了,农场一步步建设和经营起来了,拦路虎也来了。盐碱地上低产量、低效益的种植业收入,根本无法填补工程改良的高成本投入造成的“逆差”。在磕磕绊绊中郑培忠很快意识到,较之于传统农业,盐碱农业更是一项高投入高科技农业产业,工程投入更为巨大,涉及技术体系更为繁杂,仅依靠农业新型主体的力量是不够的,科技攻关才是克“碱”制胜的硬道理。2018年农场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态研究所农业环境与生态修复研究室接洽,开始了直到今日、今后的合作。

2做法

盐碱地可持续开发利用是公认的世界性难题,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的任务,王义祥研究团队在农场前期水利、物理治理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因地制宜、绿色开发、梯度利用、结构升级、提质增效”这一思路,制定并实施“生态+生产”共赢发展方案。

2.1 品种筛种增效益

上帝给你关上一道门,同时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盐碱地的一大特点就是会降低作物的产量并影响其品质的变化,而对于一些果蔬作物来说,盐胁迫会引起可溶性固形物增加、糖酸比提高、次生代谢物含量增加,反而提高了果蔬作物营养价值和风味。经过研究团队和农场的多年的引种、试验,目前已形成火龙果、芭乐、香瓜、芒果、百香果、杨桃、莲雾;西红柿、辣椒、黄瓜、地瓜叶等系列盐碱地特色果蔬产品生产格局,通过设施生产、隔盐栽培、基质栽培、水肥科学配置等现代农业科技手段的加持,进行盐碱地果蔬栽培技术、产品质量标准化建设,增加园区的产品丰富度,农产品产量得到保障,产品品质优异,进一步满足了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

2.2生态技术固基础

生态长效是盐碱地农业开发利用的关键,在循环经济原理下,坚持生产和生态相结合、工程和农艺相结合、用地和养地相结合,从而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生态农业是一个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领域,王义祥研究团队积极和其他科研单位对接沟通,在家兴家庭农场开展生态农业技术应用推广。生态所生物炭基肥/有机肥平衡施肥技术,设施蔬菜秸秆循环利用创新技术,果-草-畜(禽)-渔循环农业技术(引进、推广观赏型甘薯叶、平托花生、黑麦草等新品种),火龙果新型栽培基质隔盐种植技术,利用果蔬废弃物在果园下养殖鸡、鸭等畜禽生态技术,水生绿肥净化水体技术,生物防治技术(针对果园中发生的常见虫害蚧刺、蚜虫、木蠹蛾等,引入捕食螨以虫治虫以及采用剪除虫害枝条和黑光灯诱杀成虫结合防治手段);土肥所盐碱地适生绿肥轮作套种技术,果蔬废品制备环保酵素技术;资源所生防菌设施蔬菜土传病害防控技术,水肥菌一体化隔盐基质栽培技术,智慧沼液控释系统技术;泉州市农科院爬地兰生草栽培技术等一系列生态农业技术的实施推广,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和保肥能力,提高土壤对酸碱及有害离子的缓冲能力,实现了产品无公害生产,从而达到农场生产提质增效的目的。


黄毅斌研究员主持紫云英品种在盐碱地适生性筛选试验


科技人员示范林下灵芝栽培

2.3绿色理念保持续

王义祥研究团队认为,经过多年的建设的和发展,农场已具备发展绿色农业、循环经济的显著优势。建议农场因地制宜,依托生态资源和科技研发搭建复合农业模块的经营方式,加强种植业、畜禽业、渔业和旅游业等多模块的综合经营,在多模块间形成整体生态链的良性循环,优化产业结构,节约农业资源,打造新型的多层次循环农业生态系统,既可改善园区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又在实现在区域内调配好资源,形成更广义空间的生态循环农业。打造“盐碱农业+科技+”示范样板,为乡村绿色发展做出贡献。

2.4科技培训助兴农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多年来,团队以农场的专家工作站、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全国基层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及田间学校为平台,在农场陆续开展“设施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王义祥研究员)、“生态果园建设与管理”(叶菁助理研究员)、“无公害水果生产技术”(林怡助理研究员)、“福建省滨海盐碱地农作改良思考”(王煌平副研究员)、“火龙果施肥技术探讨”(王煌平副研究员)等多场田间技术培训和观摩会,培训人次约200人次。新冠疫情期间,仍借助“线上”联系方式,保持与农场管理人员、新型职业农民的良好互动和深入交流,促使其自身的农业生产技术得到了较大的提升,成长为新时代乡镇建设的主力军。


王义祥研究员开展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田间培训


王煌平副研究员作为科特派员代表发言

3 成效

3.1经济层面

通过多年的科企互动,农场的产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其中,火龙果年产15万斤,年销售80万,利润11万元;辣椒及黄瓜试种基地年产19.2万斤,年销售60多万元,利润8万元;其它果蔬年产量37.5万斤,繁育优质种苗15万株,年销售总金额为190多万元,成功实现了扭亏为盈。

3.2社会层面

首先企业实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农场先后获得市家庭农场示范场、省家庭农场示范场等荣誉称号,获批省级现代蔬菜产业园、“滨海盐碱地特色种养结合型生态循环农业”泉州市专家工作站、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科技示范基地、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全国基层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泉州市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农民田间学校、市科技特派员服务站及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辣椒)等重大平台和资质,郑培忠个人获得泉州市五一劳动奖章、泉州市第五层次人才、泉州市优秀创业农民工、泉州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其次,多年的合作,研究团队获得了政府各部门和群众的支持和信任,在当地享有一定的美誉度,进而走出家兴家庭农场,进一步辐射带动了周边村庄的农业产业发展,并带动其他相关行业,显著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以“科技+农场+基地+农户”的方式帮扶6户困难户),带动农民实现增产、增收和增效,对保障惠安及周边地区的菜篮子工程和食品安全,促进农业产业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建设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3.3生态层面

项目和农场以盐碱地合理开发与利用、维护良好生态环境为主题,进行盐碱地特色西红柿、辣椒等绿色蔬菜和火龙果、芭乐等生态果园、水产养殖等建设,研究开发盐碱地多层次生态农业循环系统生产模式,对于恢复和改善盐碱地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具有极其重要的示范作用。

4 思考、小结或评论

中国是世界第三大盐碱地所在国,有10亿亩盐碱土地,其中有宜农盐碱土地2亿亩,盐碱化耕地l亿亩,盐碱地是我国耕地“扩容、提质、增效”的现实重要来源。沿海地区是我国最具经济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区域,开发盐碱地这一后备土地资源,成为缓解人地矛盾、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充分利用、改良和开发盐碱地势在必行。团队为农场编制了“泉州盐碱农业生态科技园概念性规划”,将和农场一道致力于建设“盐碱地+生态科技园”模式,优化创兴创业环境,加强盐碱农业特色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强化高新技术在盐碱农业中的应用。


盐碱农业生态科技园规划效果图

“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团队将在把握新阶段、践行新理念、融入新格局中,强化作为农业科技者的担当意识,坚定服务“三农”的决心,以汗水做墨、青春做笔,让技术长在盐碱地里,把“成果”留在百姓家,以盐碱地为谱,科技为弦,奏响和谐美妙的生态之歌。

责任编辑:

贝因美 和中国妈妈在一起贝因美以“爱”为基础,帮助亲子家庭健康幸福。【详情】

老字号知识产权保护研讨会聚焦稻香村、泥人张等老字号典型案例。【详情】

奶粉食用指南 守护宝宝健康成...提供奶粉喂养指南,解读奶粉配方成分,帮助新手爸妈理性选择奶粉。【详情】

点滴营养,绽放每个生命蒙牛乳业推动营养知识普及、提升国民健康水平。【详情】

友情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 新华网食品 | 中国经济网食品 | 人民网食品 | 央视网美食 | 光明网食品 | 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 | 红餐网 |

关于我们ABOUT US

中国网食品频道坚持“给你一个真实的中国”的永恒追求,融合各地民族风俗、地方特产,延伸至整个食品行业,展示中国食品丰富性、多元性,搭建中国食品展示平台。

联系方式CONTACT WAY

新闻热线:010-88564110

投诉建议:010-88564110
电子邮箱:

foodchina01@126.com

版权说明COPYRIGHT NOTICE

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中国网食品”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